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郝柏村:戰略錯誤 蔣介石從巔峰到谷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16 12:57:57  


1946.12.31 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簽署頒布“中華民國憲法”命令。圖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
 
  3.抗戰期間,國軍長期打防禦戰與陣地戰,而成惰性,怯於運動戰與攻擊戰的部隊掌握。

  4.共軍的特點在輕裝夜間奔襲,機動面對孤立固守之國軍據點,極易以三倍以上優勢兵力圍攻,形成徹殲,積小勝為大勝。

  5.國軍裝備鈍重,機動力不如共軍。縱以優勢兵力,難以捕捉共軍主力決戰。

  6.毛澤東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貫徹執行:不打無把握的仗。傷十指不如斷一指。人在地失,有人有地;地在人失,人地皆失。

  7.日本投降時,國共的主要軍力與部署:國軍總兵力約四百萬人。共軍總兵力一百卅餘萬人(包括民兵)。

  蘇聯挺共 國軍優勢不再

  8.抗戰勝利時,國共雙方的敵情判斷與戰略:

  (1)就中共而言,八年抗戰期間,控制農村社會人口幾達一億,武裝部隊已達一百廿七萬,概為國軍三分之一。特別是蘇聯進兵東北後,毛澤東在重慶四十三天的觀察,其應得結論不外是:

  甲、東北在蘇聯直接支持下,先天已居於優勢地位。

  乙、關內各戰場判國軍雖居優勢,但難以速戰速決。故共軍初期戰略,在一面以和談爭取時間,完成關內外的擴軍、建軍;一面採取戰略守勢,避免決戰,但不失時機反噬,以“傷十指不如斷一指”的戰略,積小勝為大勝。

  丙、待建軍整軍完成,轉取戰略攻勢。

  丁、綜而言之,共軍的軍事戰略是主動的、一貫的。

  (2)就國軍而言,抗戰勝利初期,陸軍概為共軍的三至四倍,而海、空軍,尤其空軍,則居於無敵的優勢,但在戰略犯了以下錯誤:

  甲、輕視共軍的戰力及特性。

  乙、未能嚴肅檢討,何以在敵後地區的國共鬥爭中,國軍完全失敗。

  丙、受國際及政治因素的影響,軍事戰略陷於被動,支離無重點。

  丁、希圖速決,攻勢無功,錯誤的戰略一再重犯。

  戊、敵我優劣形勢轉換後,未求保存戰力,而不應在兵力劣勢、情勢不利下求決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