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8.7蔣中正巡視延安墩兒山。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 |
己、戰略始終居於被動。
黃埔一期 剿共指揮失敗
9.國軍在建軍上的基本弱點:
(1)國共雙方軍隊都是在戰亂中發展,共軍從游擊發展壯大,有其一貫的軍事思想與策略,歷史證明是成功的。國軍的軍事思想與過程,大都循傳統戰爭的思維發展。
(2)傳統的建軍,自以人員與裝備為主。國軍的裝備大都靠外購、外援和部分自力生產,而人員整備必須完全自立。
國軍建軍始自一九二四年的黃埔軍校,至一九四九年的廿五年間,未能建立完整的軍官教育體系。而黃埔一期僅受訓六個月,完成一個排長的教育,但北伐成功發展甚快,大部黃埔前期不出十年,從排長升到師長以上,中間未受任何軍事深造教育。一旦握有萬人以上兵權,自認戰場經驗豐富,來得輕易的北伐勝利,反養成驕墮的心理。
綜觀剿共戰爭,主要第一線兵團指揮官都是黃埔一期。他們在第一線的指揮都是失敗的,或則被俘,或則投降變節,但劉戡自殺成仁。就傳統戰的建軍而言,國軍當時高級將領戰略、戰術素養不足,為失敗主因。
就兵源徵集而言,由於戶政不修,兵籍無法建立,故徵兵形成攤派,弱勢農民子弟尤為攤派對象。內戰中,兵源徵集較抗戰期間更難,拉伕則到處可見。
至於部隊訓練,因大陸連年征戰,軍事設施除清末建有少數營房外,其餘軍隊一向駐廟宇民宅,更無訓練基地,全憑各部隊長個人重視與否,故國軍訓練素質落差甚大。除駐印軍在印度藍伽,依美軍制度完成堅實訓練外,國內部隊在抗戰期間,就我所知,杜聿明任第五軍長時,他是親自主持部隊訓練的將領。所以第五軍一直是蔣介石手中的王牌,內戰初期所向無敵,十八軍亦然。但關內戰場,獨木難撐大廈,最後於徐蚌會戰中同遭覆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