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看,作為影響台海局勢數一數二的國際因素,美國、日本在台海問題上的相對低調是大陸實施“和平發展”對台新政、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外部條件。隨著美國在以阿富汗為新中心的全球反恐戰爭泥潭中越陷越深和久拖不決的朝核、伊核問題持續惡化,在肇始於華爾街的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衝擊下,美國霸權明顯相對衰落,因此美國強烈希望兩岸對話協商,以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小布希執政後期,美國採取包括嚴厲警告陳水扁當局、降低陳水扁過境美國的禮遇和延緩售台武器在內的許多措施,幫助中國大陸成功遏止了陳水扁當局的“法理台獨”圖謀。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方面反復重申“一中”政策,一再表示樂見兩岸關係繼續改善。美國副國務卿史坦柏格指出,美國的立場就是促進兩岸以對話溝通解決問題,美國的目標是維持兩岸和平,而最近的發展方向讓美國相當欣慰。(注9)美國的確採取過促進台海局勢和平穩定的措施,如在2009年9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審議通過的《2010年國防授權法》中,向台灣出售F-16c/d戰機的條款被刪除。美國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政策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了基本外部條件。
與此同時,面對美國霸權的相對衰落和中國的快速崛起,外交上主張“中美並重”和建立“密切且平等的美日聯盟”的日本民主黨上台執政後,美日摩擦增多,日本一度在美軍駐沖繩普天間機場搬遷問題上持強硬立場,甚至宣導建立難以包括美國在內的以中日韓和東盟為主的“東亞共同體”,美日“2十2”機制對台海問題的介入也不如以前那樣咄咄逼人。日本對華政策變得相對溫和、務實,對台政策相對低調、超脫,不像以前那樣在歷史問題和台灣問題上傷害和刺激中國,台灣問題在中日關係中的地位不如以前那樣凸顯。“新世紀以來台灣問題在中日關係中的重要性首次出現降溫的趨勢,也表明日本插手、干涉台灣問題的能力也正在由強變弱。”(注10)中日國力對比變化及部分由此造成的日本台海政策的務實調整,顯然有利於大陸“和平發展”新政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且,日本在釣魚島歸屬和東海劃界問題上的立場趨於強硬,迫使海峽兩岸考慮共同維護中國領海主權,這也有利於“和平發展”新政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但是另一方面,海峽兩岸之間深深的歷史積怨、根本對立的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互不相容的主權定位與政治立場、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意識的強化、美國霸權對台灣問題的深深介入和日本深厚的“台灣情結”,所有這些因素使得大陸“和平發展”新政第二層面的目標面臨嚴峻挑戰。
從國內看,雖然台灣朝野兩大勢力長期內鬥不休,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政治對手--祖國大陸,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維護台灣所謂“主權獨立”。因此,大陸“和平發展”新政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深入推進面臨來自台灣朝野的雙重挑戰。
雖然馬英九當局大力推進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但是它在改善兩岸政治關係上畏縮不前,對大陸的防範、不信任、不友好基本上沒有改變,反復強調要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這一以“不統”為先的“三不”政策雖然中短期內有利於維護台海和平,但充分暴露了其“事實台獨”的錯誤立場,不利於兩岸關係向積極“和平發展”轉變。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宣稱,兩岸的爭端不是主權的爭端(言外之意就是“中華民國”的主權地位是毋庸質疑的),而是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衝突,凸顯出他對祖國大陸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價值觀的敵視。他還說中國國民黨與台灣民進黨的分歧無論有多麼大,也大不過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分歧。馬英九在贏得2008年選舉後隨即表示,台灣不會在武力威脅下與中國大陸進行和平談判,大陸撤走對準台灣的一千多枚導彈是兩岸展開政治談判的必要前提。台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進一步提出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的三個前提條件:一是兩岸正式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和“金融管理合作備忘錄”,二是台灣社會達成兩岸展開政治談判的共識,三是國際社會接受這種談判及其結果。第二、第三個條件表明馬英九當局缺乏與祖國大陸進行政治談判和簽訂和平協定的誠意,幾乎等於宣佈不進行政治談判,因為台灣“統”、“獨”兩大勢力就兩岸政治談判達成共識是不可能的,更讓大陸不能接受的是兩岸進行政治談判要獲得國際社會的事先同意和事後背書。2009年10月馬英九正式兼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使國共最高領導人會晤無法延續,意味著國共“兩黨”交流平台權威的削弱和作用的降低。馬英九當局還以“歪論”作為極力向美國購買F-16c/d戰機等先進武器的理由,他說“台海緊張局勢的緩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繼續對台售武。如果台灣沒有充分的自我防禦能力,就沒有信心與大陸坐下來談判。”馬英九2010年的元旦講話重申其“大陸既是威脅,也是機會”的一貫立場,認為大陸在政治、安全上是威脅,在經濟貿易上是機會。韓國“天安艦事件”發生後,馬英九當局明確站在美、韓、日一邊,還稱美日同盟是亞太和平的維護者。(注11)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的現實威脅主要來自民進黨的干擾與破壞。出於“台獨”立場和給國民黨執政製造麻煩以重新奪取政權的政治目的,民進黨總是“逢中必反”,逢兩岸交流與合作必反,動輒給國民黨和馬英九當局扣“紅帽子”,把台灣與大陸的一切交流與合作統統污蔑為“通共”、“親中”、“賣台”。民進黨不僅反對兩岸進行政治談判(最近蔡英文稱不排除在無任何政治前提下與大陸直接對話,實際上是要求大陸放棄“一中原則”),而且反對兩岸經濟合作、文化交流。民進黨對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先是堅決反對,後發現民意難違,就使出對該協議進行“公投”的招數,並大肆杯葛立法機構對該協議的批准。民進黨宣稱“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的簽訂不僅會使台灣在經濟上完全依賴中國大陸,而且會讓中國大陸農產品湧入台灣,讓中國人搶台灣人的飯碗,甚至使台灣女性找不到丈夫,使台灣青年到黑龍江當兵。為反對兩岸文化交流與教育合作,民進黨多次暴力阻撓關於大陸學生到台灣讀書的法案的通過。
從國際因素看,美國、日本等外部勢力在台灣問題上的深深捲入使實現大陸“和平發展”對台新政的第二層面的目標或實現兩岸關係積極“和平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作為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維護兩岸“不統不獨、不戰不和”的所謂現狀,實施“以台制中”戰略,是美國避免其東亞霸權戰略乃至其全球霸權戰略失敗的必要條件。“為了維護其霸權地位,美國將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不遺餘力地遏制和阻礙中國的崛起,這是國際強權政治鬥爭的自然法則,台灣可以是制約中國和擾亂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注12)因此,雖然避免台海戰爭符合美國戰略利益,但是美國不希望兩岸真正實現和解,更不會放棄“以台制中”戰略。在奧巴馬去年11月訪華時宣佈尊重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等核心國家利益後,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立即去安撫台灣,說尊重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與台灣問題無關。2010年1月30日,美國不顧中國一再警告,正式宣佈向台灣出售64億美元武器裝備和軍事指揮系統。美國的這些言行顯然不利於兩岸關係實現積極“和平發展”,充分證明美國台海戰略的目標是維護消極“和平發展”的現狀,阻止兩岸關係向有利於“和平統一”的積極的“和平發展”方向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