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英參訪中評社香港總部,與中評社社長郭偉峰(左二)、《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劉迺強(右三)及中評社高層合照。中評社記者攝 |
梁振英說,現在的年輕朋友可能覺得以上的事情不可思議,一笑置之,但是他們那時工作壓力很重。香港落實一國兩制,還克服了不少困難,比如兩地法律制度的差異。今天很多習以為常的事情,當年是沒有先例的,香港做了之後,澳門做起來就容易很多了。
他認為,現在慶祝回歸14年,要記得當年克服了很多困難,“我們應該對克服未來的困難,抱著同樣的信心”。任何一個社會,能夠落實“一國兩制”,而且第一個成功實踐,這必定是一個偉大的社會。如此艱難的事情,香港人都成功做到,未來應付大大小小的困難,應該充滿信心。
對於香港和內地的經濟關係還有那些加強空間的問題,梁振英指出,處理香港和內地的經濟關係,首先要用發展眼光去看問題。內地的經濟發展速度到底有多快,可能許多香港人都不清楚。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雷鼎鳴三個禮拜前引用的一個數字讓他記憶深刻:深圳的人均GDP在14年後將趕上香港水平。政府落實一項政策,效果往往要7到8年時間才顯現出來,屆時深圳的人均GDP就和香港很靠近了。
其次,香港和內地的經濟聯繋十分緊密,但是內容會不斷變化。所以,香港各界,包括年青朋友、產業界、政府官員,都必須不斷去跟進,最好還能有一些超前的想法。比如廣東搞“騰籠換鳥”,很多香港的工業被騰出來了,這是一個影響,但是香港沒有好好跟進“換鳥”,換進去的是什麼呢?廣東現在有四大重工業:造船、汽車、石化、製藥。他和城市大學高層還專門到廣東去了解。因此,他認為,香港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不斷轉移自己的位置,這點很重要。
另外,針對香港與上海等內地城市競爭的問題,梁振英認為,香港不應該諱言與其他城市(包括內地城市)的競爭關係。重點是如何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避免惡性競爭、重複建設。
他指出,香港不應該回避競爭,有競爭才會有進步。香港始終具有優勢,比如在“兩文三語”、與國際社會的連繫和法制傳統等方面,都有較好的優勢。香港只要適當地發展自己在航運方面的優勢,就可以與上海競爭。比如香港可以發展為一個倫敦模式的航運中心,倫敦的航運中心是完全沒有碼頭的航運中心,其航運服務工作全都是在寫字樓裡完成的,這種模式的經濟效益很大。雖然上海也想發展為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但只要香港把握時機,對這些他是有信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