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楊斌:剛柔並濟應對美國的全球霸權戰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06 00:24:34  


 
  記者:如何認識美國“軟硬兼施”兩手戰略威脅?

  楊斌:美國全球戰略始終有“硬”、“軟”兩手,有的時期側重於發動“硬”的攻勢,有的時期則側重於玩弄“軟”的手腕。布什上台執政後,美國政府的全球戰略和對外政策,明顯地向右翼鷹派強硬路線傾斜。2002年6月1日,美國總統布什在西點軍校法發表演講,明確提出“這些在冷戰時期有效的戰略,即通過經濟、外交、軍事和道德壓力,而不是通過武力實現目標,已不適合21世紀的國家安全需要”。美國右翼高層智囊馬拉比則更明確提出,“那些非帝國主義的手段,特別是外援和各種扶植政權的努力都是靠不住的”,必須恢復帝國主義時代的強硬手段。

  從表面上看,布什的強硬姿態是迫於嚴峻國際局勢,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冷戰時期,美國的經濟軍事地位遠不及今天強大,不僅面臨超級大國前蘇聯陣營的威脅,還面對頻繁爆發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挑戰,特別是越南戰爭遭到慘敗之後,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受到嚴重的削弱,那時美國全球戰略反而側重玩“軟”手腕,重視運用經濟、外交、人權民主戰略,間接地為實現美國的全球戰略目標服務。今天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經濟、外交、文化手段的影響力本應更大,為何缺乏自信拋棄成功的“軟”謀略,反而轉向不得人心的帝國強硬政策呢?

  美國全球戰略從“軟”到“硬”的轉變,背後隱藏著壟斷財團追求最大利潤的貪欲,它不會滿足於對美國民主、強大的空洞讚美,而必然要求將實力籌碼兌換為無限財富,前蘇聯解體後的世界實力失衡格局,恰好為實現其野心提供了天賜良機,於是毫不顧及帝國主義的聲譽不佳,因為只有重新恢復帝國的強硬手段,才能隨心所欲最大限度追求超額利潤。越南戰爭失敗之時,美國深感實力均衡不利於自己,一概採取硬武力代價太大,於是轉向了軟的“緩和”戰略,現在前蘇聯解體後世界格局失衡,雖然競爭對手威脅已不存在,本是“和平與發展”的大好時機,軍工集團卻不願放過超額利潤機遇,於是就製造“文明衝突”更危險的輿論,直接推動赤裸裸的帝國強硬政策。

  布什的強硬政策並不意味放棄軟謀略,相反是以強硬手段推進軟謀略,正可謂是“硬中有軟,以硬促軟”。布什上台後曾聲稱,他最佩服美國前總統裡根,將效仿他的作風處理國際事務。裡根的國際戰略的最大特色,正是表面上處處顯露強硬姿態,實際上卻是裝扮牛仔的硬恫嚇,以攻心戰來推動背後的“軟謀略”。據美國媒體報道,設計裡根對外政策的高層智囊,公開聲稱美國不應表現理性姿態,而應有意表現“非理性的瘋狂”,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促進美國利益,因為“凡有理性的人都不願惹瘋子”。裡根政府大肆宣揚的“星球大戰計劃”,有意透露可能對前蘇聯發動核打擊,後來都證明是精心策劃的“攻心戰”。同樣,今天布什政府大肆宣揚“導彈防禦計劃”,儘管科學界抨擊其技術根本不成熟,其本質也是以硬恫嚇推進全球霸權戰略,為軍工綜合體提供巨額的訂單和利潤。

   裡根政府表面上採取強硬的對外政策,但實際上對於較有實力的國際對手,主要是通過硬恫嚇推動“攻心戰”,除了拉美後院的小國格林納達,並未輕易以武力作為解決國際衝突手段。例如,伊朗扣押美國使館人質事件,卡特政府曾打算武力解救遭到失敗後,裡根政府暗地同伊朗進行秘密交易,通過向對手提供武器達成交換人質協議。裡根政府對前蘇聯的硬恫嚇產生效果,成功動搖了前蘇聯領導人的制度信心,也是以上幾屆美國政府的軟謀略為基礎的。二次大戰後初期,美國曾擁有絕對的軍事經濟優勢,但是,更加強硬的冷戰遏制並未撼動前蘇聯,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裡根政府執政時,美蘇之間軍事經濟差距已大大縮小,前蘇聯核武器數量上還占有優勢,裡根的硬恫嚇反而卻產生了更大效果,同前幾屆美國政府的緩和謀略有很大關係。尼克松、基辛格制定的“緩和戰略”,是通過提供貿易、資金、技術等經濟好處,培育戰略依賴性作為牽制對手的籌碼,裡根政府恰恰是充分利用了這些牽制軟籌碼,最大限度發揮硬恫嚇的攻心效果。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推行“緩和”政策的時期,前蘇聯接受西方的大量貸款,進口西方的技術和高檔消費品,產生了對西方的經濟依賴性。美國先通過有意培育經濟依賴性渙散前蘇聯人的鬥志,到了八十年代,美國毫不留情地收縮繩套,通過各種經濟制裁卡住前蘇聯脖子,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沙特阿拉伯,壓低石油價格導致前蘇聯外匯儲備劇減,同時經濟制裁限制前蘇聯進口技術,前蘇聯經濟增長趨緩進口消費品減少,便在前蘇聯領導人和中上階層中產生很大心理震撼。在後來披露的五角大樓絕密文件中,前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稱此為‘經濟戰’的一種方式,溫伯格堅定地認為,蘇聯如果從西方得不到貸款和技術,那麼它的日子就無法過下去了。美國在“緩和”時期同前蘇聯的文化交流,在知識分子和青少年中培育了異己價值觀,“甲殼蟲”搖滾樂曾在前蘇聯引起轟動。據報道前蘇聯剛剛解體之後,“甲殼蟲”樂隊就再次訪問俄羅斯,搖滾樂手在幾乎瘋狂的觀眾中如醉如痴,仿佛驟然體會到扮演了特殊的歷史角色。過著有社會保障生活的前蘇聯民眾,並不知道資本主義生活的艱辛動蕩,對西方的自由和消費品抱有浪漫幻想,在對搖滾樂的狂熱中表現得淋漓至盡,但當通過激進改革置身於資本主義時,這種浪漫的自由幻想就很快破滅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外電報道有些俄羅斯人飽嘗生活艱辛,情願有意犯一些小罪住進監獄,也不忍受受顛沛流離的自由生活。俄羅斯民眾通過親身體驗資本主義,終於領悟到美國推銷的新自由主義,並非“平民自由”而是“權貴自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