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費”應該管得住,必須管得住——這是今年兩會前溫家寶總理對網友的鄭重承諾。為此,國務院順應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和期盼,開出了公開“三公經費”時間表,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表明中央“用公開來促公正,用透明來促廉明”的決心。但此舉卻遭到了大多數中央部門的“軟抵抗”,推三阻四者有之,拖拖拉拉者有之,遮遮掩掩者也有之。而按時最先公布的,亦多是“清水衙門”。
細心的人們注意到,即便是已經亮出“三公”賬單的5個單位,除中科院的“清單”稍為詳細,能讓人算出人均“三公經費”支出為4610元之外,其他大多是公布一個總數,缺乏具體的“內容”和可比性,也沒有“明細”可查,給人以霧裡看花之感。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其他部門“三公經費”略有下降的情況下,教育部的“三公經費”甚至不降反升,且沒有在文字中進行相關說明。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公開“三公”經費已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政務公開與制度化反腐的必由之路。走形式、玩數字遊戲,或靜觀其“變”、惡意“爽約”,只會招來更多的質疑和口水,損害政府的公信力。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晚公開不如早公開,有選擇性地公開不如全公開。不僅要公布“三公經費”的總數,還要公布人均數,做到可追溯,讓大家知已知彼,作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判。
基於此,7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對“三公”經費支出等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內容要公開得更詳細。民眾期待,中央部門應做公開“三公”經費的典範,積極主動“踐約”。要拋開本位主義和部門利益,做到真公開、見得光。在公開的“三公”帳本中,既要讓人看得出現在是多少,還要讓人知道過去是多少;既要讓人知道具體花在哪些地方,還要讓人知道花得合不合理。
讓“三公”經費公開實至名歸,叫好又叫座,最重要的是強化行政問責,對那些與中央步調不一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規定時間內觀望、權衡、猶疑,遲遲不肯亮帳單的部門,須有主要領導擔責“買單”。如此,公費出國旅遊、公車私用和公款吃喝等問題才會得到有效消弭,廣東中石化天價購茅台、安徽電力為幹部配私車、上海盧灣區紅十字會高額餐費等公款揮霍現象才會“胎死腹中”。(時間:7月10日 來源: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