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齊魯晚報發表評論員沙元森文章,《塌掉的不只是路橋,或許還有良心》。
近日,各地頻發路橋垮塌事件。18日,大連市在建隧道發生塌方事故,12人被困其中。在此之前幾日內,已有多起類似事故發生———17日,肇慶市封開縣一段在建江濱堤路出現滑坡坍塌;15日,杭州市錢江三橋輔橋部分橋面突然塌落;14日,福建省武夷山風景區公館大橋坍塌;12日,湘潭市芙蓉路路面坍塌。
事故此起彼伏,傷亡觸目驚心,更多的人為此感到不解和不安。中國有悠久的建築史,不少古建築屹立千年不倒,古老的趙州橋在世界橋梁史上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如今,不少工程尚未建成便成齏粉,一些橋梁投入使用不過十餘年就已老態龍鐘。雖說四年前就有網民預言了杭州三橋的垮塌,但絕大多數民眾根本不可能判斷哪條道路安全可行、哪條道路存在隱患,他們只能把自己的人身安危托付給相關部門的驗收和監管。
可悲的是,那些垮塌的橋梁幾乎都是驗收合格的,有些還是所謂的“優質工程”和“標誌性建築”。“優質合格”的路橋突然就塌了,這原本應該是令人相當尷尬的事情,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官方的一些解釋卻十分淡然,“雨水太大”、“車輛超載”等都成了造成事故的元凶。聽上去,這些路橋都塌得理所應當。
這樣的解釋,就好比把壓垮一頭駱駝的原因歸結為“最後一根稻草”,民眾當然是不能接受的。事實上,錢江三橋作為“浙江省首座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斜拉索橋梁”早就暴露出了病態,或許病灶早在這座橋梁誕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工程總指揮之後被爆出的貪腐問題,大橋建成不滿九年就開始的大修,都很難讓人相信它所體現出的“世界先進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