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西藏中學的學生 |
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北京城東北一隅,北四環東路西側,有幾座藏式建築很是醒目: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包括西藏文化博物館,還有西藏大廈、西藏中學;往南不遠的小關有藏醫院;和平西街有專門接待藏族幹部職工的招待所,現更名為喜馬拉雅飯店。這些涉藏單位聯繫密切,平時常走動,每逢春節歷年必聚會、歌舞聯歡。據《光明日報》報道,正因有了這樣的小環境、小氣候,數年前我從拉薩調至京城,從所有工作到打交道的人,都沒有感覺有多麼大的反差,也因此我把這一隅戲稱為“西藏飛地”。
西藏中學我只去過一次,是應邀舉辦一個科普講座:青藏高原自然演化史。從古海大洋到崇山峻嶺,地質舊史本與人類無關,但小聽眾們反應熱烈,幾百人不時同時發出“啊——”“噢——”“耶——”的驚嘆和歡呼——如此壯麗的自然變遷就曾發生在他們祖輩生活的地方,不可思議又激動人心,他們感覺自豪極了,我也感覺孩子們可愛極了。此前對於這所學校的認識僅限於此,進一步的深入了解,是通過羅布次仁和他的這本《西藏的孩子》。
殊不料這一打開,一個新奇的世界撲面而來;這一打開,可就再也放不下了。隨著一個12歲小男孩的身影從西藏偏僻山村走來,走向京城,在與故鄉天差地別的環境中度過整個少年時代:先在西藏中學讀了初中讀高中,直到考取北京廣播學院(後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看他陽光的心情,想家的眼淚,看他忙於對一應新事物的接納,當然了,還有隱約的少年心事。加上身處特定位置的觀察與思考,欣喜與感傷的內容與內地的同齡孩子多有不同。總之長大成人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具體而微,足夠生動了,輔以非母語的、帶有藏式思維和表達習慣的機敏、幽默,對於閱讀者來說,有想象到的,更多是想象不到的,可說是處處皆新奇有趣。兩三天的時間裡,我就這樣沉浸在小羅布的世界裡,慢慢讀來,時而會心一笑,偶爾大笑、爆笑,或者熱淚盈眶、百感交集,就這樣貫穿了閱讀始終。
百感交集,是閱讀體會的概括,其中最突出的感受,是感動,是欣慰。身為讀者但不同於一般讀者——你想啊,當年我進藏時小羅布還沒出生呢。小羅布已成青年才俊,我還在西藏工作,怎可能混同為一普通讀者?正像成千上萬志願進藏的前輩、同輩和後來者那樣,幾代人所有的心願和努力,無不是為建設新中國的新西藏,為藏族同胞安居樂業,為青少年受到良好教育,可以與全國人民一道,共享現代文明發展的一切成果。現在通過羅布次仁,通過這樣一本書,就像一個縮影,集中、強烈、富有文采地讓我們看到了樸素的願望成真,怎能不為之動心動容?而在付出的同時,西藏的土地和人民已經給予豐厚的回報。這一深切的感悟,正是從西藏年輕一代成長經歷中引發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