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2日15時許,京滬高鐵無錫東站的大屏幕上顯示多輛高鐵列車晚點信息。當日11時,京滬高鐵宿州段因供電設備故障,造成部分列車晚點。 |
中評社香港7月22日電/《日本新華僑報》7月21日載文《中國高鐵要善於在批評中進步》,摘要如下:
京滬高鐵是中國高鐵大軍花費三年時間、共十萬工作人員鑄造而成,投入巨大,工程複雜,凝結了中國鐵路人多年以來的心血,不用言喻是中國當代鐵道工業技術的代表。它在6月30正式運營的前後,受到了來自中國和國際各方的矚目和評判。
首先,國際社會的評判主要來自日本。自從中國的GDP在2011年度超越日本以後,日本人對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的反應就變得更為敏感和脆弱。在京滬高鐵通車之前後,日本人就大言不慚地說“京滬高鐵是日本盜版新幹線”;還有日本的鐵路官員要向有關國際部門提起中國侵犯日本知識產權的訴訟;在中國高鐵運行的最初幾天裡高鐵出現了三次緊急制動的情況暫停運行幾個小時,日本的《產經新聞》就幸災樂禍地說:“中國盜版新幹線出故障了……”這裡面無法解釋的矛盾之處是:如果中國使用的是“盜版”,那就等於把日本新幹線的技術等連鍋端來了,而日本新幹線的技術是不應該事故連連的。筆者認為,正是中國的一些自主創新技術還不完全成熟,才會在試運營期間出現問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中國高鐵並非“盜版”。
其次,來自中國的一些評判讓人更加清醒。中國高鐵試運營還不到一個月,這也是中國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但是,民間百姓並不因為它前所未有就讚揚一片,而是尖銳地針對諸如票價、運行時間、服務態度,以及連續多次出現的緊急制動造成的班次停運和晚點提出批評意見。在以往的歲月裡,中國曾對每出現的一個進步的交通運輸工具都大唱贊歌;如今,人們敢於用挑剔的眼光進行批評,這應該是中國社會民眾表達、輿情進步的重要表現,促使中國更加理智地看待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