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日本媒體報道稱,中國的“南鋒”號漁業科學調查船,當天上午在距宮城縣沿岸約330公里的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內開展了調查活動。正在附近航行的第2管區海上保安總部巡邏船發現了“南鋒”號,並通過無線電詢問其作業內容,“南鋒”號回覆稱,在公海上進行海洋環境調查取水作業。然而巡邏船要求中方立即停止作業。日本政府通過在北京的駐華大使館向中國政府提出了抗議。
楊緒林向《世界新聞報》透露:“我們去調查,日本很不高興,一直在跟蹤我們,為了完成任務且不與日本方面發生衝突,我們不得不多次改變航向。回程時,日本稱他們要在琉球群島搞軍事演習,又逼得我們改變航向。”
日核廢水威脅中國海域
目前,“南峰”號取回的部分樣品的分析檢測工作已經完成。結果顯示:監測海域大氣輻射劑量結果無異常;首批海水樣品中全部檢出了放射性核素銫-137、鍶-90,以及正常情況下海水中無法檢測出的銫-134,這三種核素都是日本福島核洩漏釋放的污染物質。其中,銫-137、鍶-90最高含量分別超過中國海域本底範圍300倍和10倍。
楊緒林對《世界新聞報》說,這個數據表明日本的核事故已經對整個海洋造成了危害,對生態也有一定的破壞。在日本福島東部200海裡以外的海域都已經監測到了放射性元素,這對日本福島近海區的漁業來說,基本是“毀滅性的打擊”。
按照北半球順時針的環流規律,日本福島以東及東南方向海域的海水環繞北太平洋一圈之後將會到達中國近海。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所長蘇旭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中國一直在密切監測海洋中的放射性核素情況,目前中國近海和海產品都沒有發現放射性核素銫-137、鍶-90以及銫-134,因為“擴散有個過程,在海洋中擴散的速度比在空氣中擴散的速度要慢得多。另外,海洋的稀釋能力非常強,(放射性核素)在往中國海域走的過程中,邊走邊稀釋,很可能才走到一半就已經稀釋得監測不出來了。通過不同理論模型的計算,核物質最快到達中國近海是300天,慢的話是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