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民幣國際化:如何預防井噴後的停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8 17:58:23  


  
  對於前者,這種“可能被分享到的價值”只能來自於分享該經濟體穩定增長前景的預期。由於經濟之中不僅有貿易品,而且還有非貿易品,因而,這種分享本質上要求“本國貨幣就是本國財富的證券化”。
 
  站在這個嶄新的角度來理解此前提及的因素,一國要政局穩定,是使金融資產持有者的產權可以得到保證;經濟總量要足夠大,是確保有足夠的基礎資產來進行證券化以供全球持有;要保持通脹水平的穩定,則是避免貨幣這種基礎資產所有權證的內在價值下降甚至隱含違約。
 
  對於後者(即流動性),則需要一個規模足夠大的金融市場的支持。一個經濟規模足夠大經濟體財富的高度證券化,將令這一要求水到渠成。
 
  因而,貨幣國際化的先決條件其實是一國財富的高度證券化。

  不少經濟體雖具備較大的貿易和經濟規模、穩定的通脹和政局,最終卻未能成為國際貨幣。其主要原因正是金融市場發展不足,由此令國外居民雖渴望分享該國的成長紅利卻苦於無門。
 
  文章舉例稱,瑞士法郎,瑞士雖政局穩定,通脹也較低,但經濟規模太小,“小水塘容不下大象洗腳”,因而最終無法成為國際本位幣;泡沫經濟破滅之前的日本,曾是全球成長最快、經濟上最富活力的國家,但是,日本一直以來的特徵就是國內經濟和金融市場對外的較強封閉,而“封閉”最終斷送了日元國際化的夢想;1999年以貨幣狀態出現的歐元,在本輪危機之前,從任何角度似乎都比美元更適合承擔國際本位幣的角色——歐元區通脹水平更低更穩定,其超主權央行的特徵顯然較美聯儲獨立性更高,因而令幣值穩定更有保障,但是,由於其金融市場分割嚴重,雖在誕生之日就深孚眾望但最終仍無法與美元比肩。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缺乏一個具備相當深度和規模的金融市場支撐的貨幣,無論其所代表的經濟體如何有活力,該貨幣最終都很難成為主要國際貨幣。

  根據以上“國際貨幣不過是一國財富證券化”的視角,中國2009年的貿易規模就已躋身全球第一,經濟規模則在2010年超過日本位列全球第二,政局和通脹總體也較為穩定,在基礎資產上已具備成為國際貨幣的條件,但中國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卻遠遠不足,海外投資者能夠投資的人民幣資產規模和品種仍然極其有限。

  這種狀態必然會導致人民幣國際化在經歷最初的“低基數性井噴”之後,隨後便可能陷於停滯。目前已經看到,積累在香港的人民幣因缺乏投資對象而同期限利率遠低於內地,同時投資人也將香港的人民幣債也戲稱為“點心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