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聞發言人的真誠比個性重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9 10:23:13  


  中評社北京8月19日電/鐵道部原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的去職引發各界高度關注,他因在7.23動車事故中的不當發言讓網友憤怒,但其去職後不少網友亦為他惋惜。這位當了8年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的官員,親切隨和,不拒絕記者提問,很多時候堪稱個性和敢言,而這在我國龐大的新聞發言人群體中,尚不多見。除了王勇平,其他外界公認的部委個性發言人也多已離崗。

  南方都市報今日刊登社論稱,也許連王勇平本人都沒有料到,曾經高呼要他下課的網友現在又為其離職而惋惜。這種惋惜的複雜情感,首先當然緣於對體制之中個體責任的部分釐清,其次,則如媒體所評論,一方面王勇平所表現出的個性讓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更多的公眾擔心,隨著王勇平等“個性新聞發言人”的陸續離開,繼任者和其他發言人可能會逆向地總結經驗,從而更加謹慎、少言,不敢面對媒體,而這對於中國尚處於起步階段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來說,或許又是一記打擊。

  粗看起來,這種擔心乃至惋惜言之成理。有心人都不會忘記,中國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之初,一些發言人把新聞發布等同“背書”的怪象。媒體和公眾等來像王勇平這樣,其言論多少還可激起輿論漣漪的新聞發言人,已經很不容易了,誰還願意退回到悶悶而坐,聽新聞發言人“背書”的時代呢? 

  然而認真探究,擔心和惋惜的前提實際上並不存在。第一個疑問是,公眾不滿的是王勇平等人所表現出的個性嗎?檢點一下“個性新聞發言人”的引發爭議的表現,無論是嘲笑不同意其觀點的媒體為“無知”,還是在災難面前流露的不合時宜的笑容,豈能以“個性”二字概括? 

  第二個疑問是,公眾的不滿是否真的構成了對新聞發言人足夠的壓力?其實,就在許多人為王勇平去職惋惜的時候,鐵道部已經宣布了他的新職,並且特別強調“屬於平級調動,不存在因溫州動車事故中發言不當而受處分的問題”,另一位同樣以“個性”著稱的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去職後出任語文出版社社長,還從副局級升到了正局級。有媒體統計稱,自1983年中國正式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以來,除了換崗退休者,留任的新聞發言人多已升遷,在職位競爭激烈的公務員行列,新聞發言人的官場前景應該相當看好才對,何來壓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