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級委員會施壓分析師
作為評級結果的重要把關人,評級委員會的角色在哈林頓看來頗為尷尬。
哈林頓在信件中稱,儘管評級需通過評級委員會的審議,但產品經理會通過各種手段來迫使評級委員會最終達成其想要的評級結果。
哈靈頓舉例道,在2004年某產品的評級過程中,原先產品經理向發行人承諾的評級遭到了分析師的反對,導致評級會議耗時超過4個小時,最高級的經理在2小時後離開,直至分析師的意見開始動搖,最高級的經理才返回並達成一致。或者在第一輪投票中,如果有分析師投反對票,就會迎來產品經理的不滿,“瞪視分析師”。在第二輪投票中,分析師就會出於種種原因而改投贊成票,但這些原因並非是來自產品本身的信用問題。
當然,不止是穆迪管理層關心評級結果,客戶同樣如此。哈林頓稱,如果一名分析師對於某項評級非常關注時,分析師的經理就會直接通知客戶,而客戶採用的手段則更為直接——電話轟炸或者頻繁開會,以期待讓分析師回心轉意給予客戶期望的評級。
不過,並非所有分析師都會服軟,哈林頓透露,如果有分析師的評級意願與發行人相反,那麼該評級交易就會被視為“懸而未決”,從而影響公司業務,這些“得罪”發行人的分析師,要麼被交換到其他部門,要麼被責難,甚至開除。
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化加劇時期,穆迪的業務也迅速擴張。哈林頓在信件中說,那段時間,穆迪管理層開始招聘大量初級分析師,這些分析師往往沒有經驗,也承受不住壓力且容易被客戶說服,“從管理層角度來講,這種情況很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