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凡此種種,構成了菅直人下課的主要原因,但卻未必是最直接、最本質的動因。菅在黨內是少數派,其上台以來始終秉持不遺的“脫小澤”路線,開罪了黨內大佬小澤一郎主導的實力派(麾下議員多達120人)。更有甚者,菅的“脫核電依存”路線,力主限制削弱核電份額,並打出了未來二三十年內核電“回零”的路線圖,觸動了靠吃核電壟斷飯的財界和長年以來憑借所謂“核電行政”以確保“潤滑”的政界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以至於黨內“倒菅”的風力越來越大,終於不支——應該說,菅直人是被黨內政敵“謀殺”的。
因此,這種背景,決定了此番黨代表選舉(名義上為選舉黨代表,勝出者被指名擔任首相)仍然是執政黨內部的權力整合,某種意義上是“內鬥”。日本將在本期國會的最後一天也就是8月31日,產生新首相。但由於明年秋天,還有一場法定的黨代表公選,此次選舉所產生的政權基本難脫過渡色彩。
日本主權債務剛被美國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公司降格(從Aa2降為與中國同等的Aa3),另一方面,震後復興、核去核從、財政重建、遏制日元升值等課題堆積如山,且一個比一個吃緊。在這種情況下,一國首相的選舉,卻無法、也根本來不及展開充分的政策論戰,便倉促上馬,其重蹈“行色匆匆”的覆轍可想而知。幾乎可以斷言,隨著5年來第6任首相的上台,日本政治將再度進入新一輪的混沌期。
(作者為獨立學者,著有《“下流”的日本》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