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建構有利於兩岸整合的共同體史觀
--辛亥革命百年之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8 00:09:06  


 
  2,由於歷史的高度複雜性和多樣性,統獨雙方都較易找到有利於自己的立論依據。以國際關係視角下的兩岸定位為例,當年,大陸的共產黨與台灣的國民黨,為爭奪正統、製造己方“得道多助”、對方“失道寡助”的局面,在處理中美關係、中日關係時,措辭稱不上嚴謹(如所謂的recognize問題),客觀上為今日文字之爭埋下伏筆。

  3,“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怪圈,是台灣政治文化的顯著特徵之一。在國家認同問題高度意識形態化的情況下,各方缺少達成共識的理性溝通平台。持有不同史觀的各方,多年來始終無法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尤為嚴重的是,有些政治勢力為了一己之私,沒有展現出果斷解決史觀爭議的意願,甚至不惜以尊重自由、多元的名義,縱容和製造新的混亂。

  4,史觀的混亂,不只存在於不同陣營之間,還存在於“不獨”陣營內部。比如,堅持“不統不獨”立場的執政黨,任命一個典型的台獨史觀鼓吹者林滿紅擔任“國史館”負責人,著實令人費解;再比如,對辛亥革命的態度,馬英九、國民黨儘管一直分貝很高地尊稱孫中山為“國父”、誓言“承擔繼往開來的重任”,但在更具實質意義的論述及政策層面,始終冷處理辛亥革命及其精神遺產中原本很豐富的“統一”內涵。

  5,追問“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是人類之本性,古今中外皆然。長期處於史觀衝突與認同糾結之中的台灣人民,只要找不到足以說服自己的答案,就會永遠處於困惑、失落之中,台獨分裂勢力也就永遠擁有操作空間,史觀混亂局面的終結便遙遙無期。

  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的三個著力點

  有利於兩岸整合的史觀,即張亞中先生提出的“兩岸共同體史觀”,(注10)依筆者理解,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含義:目的是促進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使兩岸人民堅信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命運共同體,油然而生“我們都是中國人”的意識,“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對《馬關條約》割台、台灣光復、二二八事件等標誌性歷史事件具有共同的認知、情感、評價;既強調兩岸歷史的共性,也尊重台灣歷史的特殊性及其帶給台灣人民的特殊記憶、特殊感受;善待歷史,正視但不誇大歷史上的消極面,主張通過理性討論推動史觀爭議的解決,反對將歷史當作政治鬥爭的工具。

  毛澤東講:政治就是把支持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新形勢下,著眼於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我們必須把贊成兩岸共同體史觀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兩岸共同體史觀的人“搞得少少的”。為此,遵循史觀影響認同的一般規律,結合兩岸關係的主客觀實際,參考諸位先進的寶貴建議,筆者認為現階段必須著力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對“兩岸一中”政治定位,形成更加清晰、充實、堅定的論述

  兩岸政治定位爭議是島內史觀爭議的根源。兩岸之間、島內政治勢力之間,政治定位爭議一天得不到解決,史觀爭議便一天不會消停。在台灣,法理上仍舊肯定“兩岸一中”、反對台獨的中國國民黨,是史觀領域撥亂反正的關鍵力量;它在這個問題上無所作為或隨波逐流,都將給兩岸關係、台灣政治乃至國民黨本身帶來嚴重後果。所以,著眼於兩岸關係發展大局,國民黨必須責無旁貸地在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上,形成更加清晰、充實、堅定的論述,從政治根源入手,終結史觀亂象。

  1,正確、理智地理解和運用“模糊策略”

  特殊背景下,“度盡劫波”才走到一塊試圖面對面解決問題的人們,為避免直接觸及棘手的核心問題導致“不歡而散”,往往選擇較有共識的事務性問題作為突破口。在兩岸交往史上,這種擱置爭議的“創造性模糊”,的確也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實踐表明,“模糊”作為一種政治藝術,是相對的,要考慮物件、時間、問題的性質等。一味“模糊”,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長此以往必然導致思想“迷糊”,最後形成自欺欺人的困局。

  當然,我們呼籲國民黨將國家認同清晰化,不是要求它整天把統一掛嘴邊上,不是要求它宣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不是要求它在條件未具備時立即與大陸展開政治談判,而是希望它言行一致,切實真心維護好存在於島內的一個中國框架。

  以“九二共識”為例。根據歷史文件及背景考證,“九二共識”的原本含義就是兩岸都堅持兩岸一中但對一中內涵有分歧。本來很確鑿的歷史事實,竟在多年惡劣政治氛圍作用下變成各說各話的議題,被汙名化的“九二共識”甚至帶給部分人較強負面觀感。國民黨的不作為是關鍵因素。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時期,國民黨應當更具擔當意識,理直氣壯地維護九二共識的“一中”內涵,把希望而不是失落,帶給那些對兩岸政治整合、對國民黨政治使命抱有美好期待的人們。一味躲避,打著“模糊”的名義躲避、淡化、曲解九二共識中的“一中”內涵,致其“空洞化”,一定會付出沉重歷史代價。

  再以對辛亥革命的態度為例。

  辛亥革命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為之奮鬥過的歷史。原本就是兩岸人民建構共同體史觀、形成“兩岸一家人”意識的重要素材,在辛亥百年更值得挖掘開發。

  可惜,自2009年10月國民黨當局高調成立“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慶祝活動籌備委員會”,至今快兩年了,從兩岸政治定位論述的角度觀察,我們尚未看到它有創意、有力度、有生命力的政治作為。“慶祝活動籌委會”秘書處副秘書長對紀念活動指導思想的描述,或許能說明個中緣由:“以在地多元的觀點,凸顯台灣精神與其特色,進而建立中華民國發展史上的主體論述,目標就是希望以‘中華民國在地化’的‘轉型史觀’,表現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中心理念。”(注1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