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楊立憲:兩岸觀念文化交流應嘗試“相向而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02 09:50:52  


  中評社北京9月2日電/31日上午,由全國台灣研究會主辦的“兩岸特色:理論建構與路徑探索”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台灣研究優秀成果頒獎式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成思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王在希,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等出席研討會,並為台灣研究優秀論文作者頒獎。

  中國網報道,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楊立憲表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驕傲和精神支柱”和“兩岸交流的基礎”,也是“兩岸真正的最大公約數”,也因此,後ECFA時期,人們不約而同地將兩岸關係下一個發展重點指向了文教交流與合作。現階段兩岸應從具體議題入手加強交流,待時機成熟時則應思考商簽文化交流合作協議的問題。

  楊立憲稱,兩岸文化形態系出同門,均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的特色。例如,兩岸人民都以漢族為主體,兩岸語言文字相同,飲食服飾、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觀念等也大體相同。尤須指出的是,台灣自1945年光復後,在政治上居統治地位的主要是從大陸去的中國國民黨及其政權,教育上占主導地位的仍是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民間仍然保持著濃厚的漢民族習俗,上世紀60年代末推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對中華文化的整理保護與宣傳做出很大貢獻。這些不僅使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也使之內涵得到極大豐富和發展。

  但另一方面也應看到,由於地理環境場所、歷史經歷等有所不同,台灣文化已形成融海島文化、移民文化、外來文化和西方文化於一體的自身特色。例如:崇尚自由開放,接受外來事物較快;尊重多元、包容不同、勇於創新,重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重友情講義氣,信奉“愛拼才會贏”;政治上效法歐美的政黨政治、三權分立與普選制;經濟上實行外向型的市場導向的自由競爭機制;社會治理向西方看齊,公民文化、志工文化及大眾消費文化較為發達等。兩岸在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楊立憲特別指出,兩岸關係近百年的疏離和60多年的政治敵對以及受國際冷戰格局的影響,近代分別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深深影響了兩岸民眾的民族情感,甚至造成了政治、身份、文化認同的對立與統獨對立,不僅給兩岸關係的深入發展造成阻力,也成為影響兩岸建立政治互信的深層次原因。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兩岸交流最艱難的障礙也在於文化”。因此,簽署文化協議、深化兩岸的文化交流合作確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

  楊立憲強調,兩岸文化的不同點並非兩岸文化的本質區別,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中華各民族融合、繼承傳統、不斷演化、自行發展並與外來文化相互影響下的結晶,其內涵包括了台灣文化的諸種特性,其外延則較之台灣文化更為豐富多元——這也是台灣文化隸屬於中華文化大範疇的主要依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