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楊立憲:兩岸觀念文化交流應嘗試“相向而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02 09:50:52  


 
  對待文化差異應從大處著眼、換位思考

  楊立憲指出,經驗表明,文化相同有助於兩岸走近,文化差異又提醒兩岸保持距離,其結果造成一種不遠不近、若即若離、欲近還離的混沌關係,不利於兩岸關係的持久和平發展。

  台灣因為自身的局限性,希望在經濟上擁抱大陸,借助大陸求發展,但在文化上則自視“優越”,自認“唯有台灣,最有條件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台灣經驗應可作為中國大陸未來發展的借鏡”。馬英九大陸政策的實質,就是要以台灣模式引領大陸發展,促使大陸和平演變,在此之前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

  中國大陸的既定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本世紀中葉擠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為此,希望先從經濟文化入手進行自身的建設與兩岸的交流融合,最終實現大中華的政治整合。因此,大陸對於台灣利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搞政經分離和文化滲透的做法頗為敏感,對台灣追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來對付中國大陸感覺不爽並保持一定的警惕。

  楊立憲認為,目前雙方立場之形成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均有可理解之處。台灣自視文化發展優越於大陸有其依據,兩岸政治對立亦與制度觀念形態的文化差異直接關聯。大陸因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情況複雜、家底薄、發展不平衡等,不可能照搬台灣經驗和西方發展模式亦很正常。要整合雙方的立場,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能夠良性循環,關鍵在於端正態度、換位思考和明確共同的奮鬥目標。假設雙方都能以民族復興為重,以民本(不是民粹)為宗,從實際出發,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取長補短,許多問題就不難解決或者可逐步解決。

  兩岸觀念文化的交流應嘗試“相向而行”

  楊立憲認為,兩岸在價值觀上只有“相向而行”,才有可能最終實現互利互惠,才可能使兩岸關係永久走在和平發展、良性循環的軌道上。

  首先,兩岸觀念文化交流“相向而行”應建立“三個明確”的共識,即:明確兩岸的歷史、地理、血緣、文化密不可分,兩岸人民都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台灣與大陸都是兩岸同胞共有的家園,兩岸命運與共,誰也離不開誰;明確大陸文化和台灣文化都屬於中華文化的範疇,兩岸都有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權利與義務;明確文化交流應秉持以人為本,以同胞為懷,以振興中華、再造中華文明盛世為宗旨。

  其次,“相向而行”應確立循序漸進的低中高級目標。

  ——低級目標是求同存異,最大限度地尋找並建立兩岸在觀念文化上的公約數,尋找並拓展共同話語,如以民為本、保護人權、完善民主、加強法治、懲惡揚善、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創雙贏等。

 ——中級目標是求同化異,即在交流的基礎上增進了解和理解,進行換位思考,嘗試尊重、包容、借鑒乃至欣賞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與思想行為方式,逐步縮小彼此在觀念和情感認同上的差距,化解並解決爭議。

  ——高級目標是追求和諧,即各種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平共處,互相尊重,取長補短,自然選擇,進而在更高層次上達到兩岸文化的融合與再造,重現中華文明的輝煌盛世,為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與文明進步,樹立新典範,作出新貢獻。

  楊立憲強調,兩岸文化交流應把握“五不”原則。即:1、不做傷害或有損於兩岸政治互信、傷害或有損於兩岸人民共同利益的事情;2、不搞兩岸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乃至所謂的“核心利益”的對抗;3、不操之過急、拔苗助長;4、不惟已獨尊、固步自封、盲目否定和排斥一切與自己不同的文化形態;5、不在交流中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換言之,在文化交流中應努力做到以誠相待、理性務實、互相尊重、求同存異、自然選擇。

  楊立憲指出,兩岸關係在經歷了近60年的冷戰對峙之後,終於在2008年迎來了和平發展的曙光,並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取得了諸多歷史性的大突破。在實現大三通、簽署ECFA之後,進一步加強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的議題已被提上議事日程,成為現階段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然選擇。她認為,現階段兩岸應從具體議題入手加強文化交流,待時機成熟時則應思考商簽交流合作協議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