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他要改變的事
在南北疆密集調研之後,張春賢看到了這片土地的魅力和希望,也看到了目前存在的很多讓人吃驚的現狀和難題。
他在一次講話中說:“目前南疆大約還有三分之一的農民住的是筢子墻圍成的房子,也就是用紅柳條、楊樹枝編織,糊上泥巴竪起來的墻,有些頂上有蓬子,有些甚至沒有頂子,這就是他們的家。所以,我們民生建設的任務是實實在在的,是艱巨的,但又是十分光榮的。”
在新疆2011年22項重點民生實事工程裡,“富民安居”工程被放在了首位,將在2015年確保完成70萬戶農民安居工程。
而在北疆,則面臨著另一個新疆難題——牧民的定居問題。牧民的定居是要改變現在的游牧狀態——即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張春賢曾跟援疆幹部動情地講到了這樣一些細節:沒定居的牧民一年中要搬80次家,行程數百公里,多的要走2000多公里,冬天要在雪地裡搭帳篷,住冬窩子,非常之苦。
牧民家中大的牲畜要刨開厚厚的冰雪才能吃到草料,小牲畜找不到草料就死掉了。一些牧民婦女生完孩子第二天就要下地幹活,化雪水去做菜做飯。張春賢很坦誠地說:“漢族同志都知道,坐月子要三十天,要有人伺候,不能下地幹活,否則容易得終身疾病。很多牧民婦女患上了關節炎,手指都伸不直。我聽說後心裡極為難過。”
小水庫是牧民定居的基本條件,因為有水才有草,有草才有畜,有畜才能定居。這些小水庫是解放後一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對牧民極其重要。但儘管是小水庫,投資卻很大,多的要8000多萬甚至上億元,最小的也要三四千萬,每個小水庫也只能解決幾百戶牧民的問題。從效益上講,投入產出比很低,所以長期無法解決這一難題。
履新伊始,張春賢就曾到自治區水利廳調研,要求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進度,進一步抓好牧區水庫建設。在2010年6月17日召開的自治區黨委常委、政府主席聯席會議上,張春賢再次強調,牧區水利工程關乎16萬各族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和農牧業可持續發展,他提出了一個說法:“小水庫、大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