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趙少康:不要太管台灣的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09 11:30:50  


  中評社台北9月9日電/政論家趙少康今天在台灣蘋果日報撰文,與讀者分享近日北歐之旅所見所聞,主要內容摘編如下。

  不做廣播節目前,我只去熟悉的地方,只吃熟悉的飯館裡熟悉的菜,但自從做了廣播主持人,為了增加吃喝玩樂罵和笑的節目內容,我常選擇沒去過的地方和沒吃過的飯店,所以這次花了兩星期到北歐,也是因為平常不容易去。

  主要是去冰島和挪威,去冰島是因為她在世界的盡頭,而且想知道她在金融風暴破產後到底變得怎樣?去挪威是因為峽灣有名,且這樣的國家為何會出現極右派種族文化殺人魔?但顯然搭泰航在曼谷轉機,就不妨在丹麥哥本哈根停留一夜。 

  上次去哥本哈根是我當“環保署長”時,受邀在歐洲訪問荷、法、德,和近十位部長見面會談,臨時獲知次年丹麥環保部長將擔任國際環保會議主席,我當機立斷立刻飛哥本哈根與其會面,告訴他台灣在環保的努力,時間一晃就是十多年。 

  北歐物價奇貴,冰島原是全世界最貴的地方,自從2008年破產後,冰島幣對美金及歐元貶值3倍,吸引了不少原來根本來不起的觀光客。冰島現在物價吃飯跟台北差不多,有名的克林頓吃過的冰島熱狗一根合台幣80元,但比台北的一根30元的好吃太多;最有名的餐廳Fish Market一頓Testing menu台幣2500元,但計程車非常貴,短短十幾分鐘要價1500元台幣;最著名的地熱溫泉的Blue Lagoon光進場就要30歐元。

  冰島人口只有30萬,但觀光客很多,餐館都很滿,進關時連護照都不看,如入無人之境,就這樣出關了,這裡大多是火山地形,景色很不一樣,在郊外開車有時半天看不到一個人,八月底已近北歐觀光季結束,九月底就可能下雪,但我發現現在是最好的旅遊時間,人少,不必處處大排長龍,天氣也好,不冷不熱。 

  冰島天好藍、雲好低、土好黑、草好綠、羊好多、人好高、聲好大,地質奇特,草原遼闊,山形怪異,像月球表面,令人生蒼涼之感,天和雲那麼低,像接近天堂,火山口又那麼猙獰,像地獄入口,大部分是金髮的人,胖子很少,連遊客胖的也很少。

  雷根曾在冰島首府雷克雅未克的教堂中和戈巴契夫會談,也許因此造成蘇聯解體,改變了全世界。

  比了一下,冰島物價比台北略高,丹麥是台北3、4倍,挪威是台北4、5倍,三國的95無鉛汽油每公升約為台幣60至80元。

  丹麥人友善開朗,據調查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一下機場就請車子帶我們遊了三古堡,包括莎士比亞筆下哈姆雷特發生地。Tivoli是世界最早雲霄飛車樂園,門票台幣600元,玩遊戲另加價,碰碰車在台灣玩25元,在丹麥要450元;最好的餐廳叫Noma要4個月前訂位,已取代西班牙的El Bully成為世界最好餐廳,吃飯要5、6千台幣;次好的The Paul,在Tivoli園內,也沒位子,吃一餐也要5000台幣,點酒另要5000台幣。 

  挪威從Bergen到奧斯陸,上山下水一路看峽灣,山多水多隧道多,人少車少動物少,彩色小木屋點綴其間,就像一幅畫,彷彿人間仙境,不過天堂如果像這樣,是否也太安靜無聊了些?

  挪威物價有多貴呢?以漢堡為例,一個大麥克加薯條加可樂,要台幣500元,在台灣是105元,如在加油站的cafe或飯店吃,一個漢堡加薯條要900元,一條熱狗也要2、3百元。

  由於所得高,失業率低,吸引穆斯林移民,計程車奇貴,司機多為中東人,整個挪威590萬人,穆斯林移民約10萬人,雖未影響就業,但已引起不安,只是沒想到出了一個殺人魔,狂殺自己同胞洩憤。

  Bergen是第二大城,Kunst美術館就有6幅畢卡索和6幅克利的畫,在奧斯陸的國家美術館,也看到5幅畢卡索、1張莫迪里阿尼、1幅梵谷自畫像、1幅高更及孟克的“吶喊”、羅丹沉思雕像,另還有沒展出的馬帝斯、莫內、雷諾瓦的畫,除了“吶喊”都可在旁拍照。 

  以前旅行到處都是日本人,現在到處都是大陸人,台灣人有但不多,連在Bergen的魚市場都有兩攤是大陸留學生在打工,不禁讓我擔心,台灣對大陸引以為豪的國際化優勢不知還能維持幾年?

  各旅館都有wifi,每天可用手機看到台灣新聞,一面在安靜的北歐,一面看吵鬧的台灣,真像同處兩個世界。

  台灣“外交部”和“交通部”實在應該大力到北歐宣傳,以他們的所得,到台灣度假,簡直像不要錢,由於泰航飛北歐,泰國就做得很好。

  以前覺得新加坡、瑞士都是小國,這次看到丹麥、挪威人口也不過四、五百萬,這些國家卻能發展的那麼好,台灣2300萬人,要做怎麼會做不好?

  旅行快樂自在就好,要玩得痛快,不要一定征服南北極什麼的,在能力內不要太計較,什麼都要換算成台幣,不要太管台灣的事,不要非吃中國菜,不要老算台灣時間幾點!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