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4日電/“地溝油”問題持續引發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不安,餐廚垃圾通過“黑作坊”加工回流餐桌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如何從源頭上杜絕“地溝油”回流餐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記者在哈爾濱採訪發現,當地正規廢油脂處理企業因搶不過“黑作坊”面臨原料困境,處於半停工狀態,這個市至少九成餐廚垃圾及廢油脂去向不明令人擔憂。
正規廢油脂處理企業“吃不飽”?
据新華網報道,作為哈爾濱市環保局發布的兩家符合規定的廢油脂處理單位之一,哈爾濱工業廢物交換中心於2010年6月建成投產。該中心管理廠長路緒春介紹說,由於原料不足,一年多以來生產線運轉時間加起來只有4個月,加上冬天因寒冷不能開工的2個月,車間有半年時間處於停產狀態。
據介紹,哈爾濱工業廢物交換中心專門回收餐飲單位多次烹炸後的廢油脂,加工成肥皂銷售。路緒春說,由廢油脂生產出來的肥皂比市場價格低1/3,目前主要銷往周邊各縣市,市場很好。雖然價格低,但如果能保證連續生產,靠走量也能有不錯的收益,但現在因為生產斷斷續續,能不虧損就不錯了。工廠年處理廢油脂能力近700噸,但一年多只回收原材料150多噸。目前,與中心簽訂廢油脂處理協議的餐飲單位和食品加工企業只有70多家。
另外一家正規廢油脂處理單位--哈爾濱金泉環保能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面臨同樣的困境。因為原料不足,工人要從下水管道和餐館隔油池掏來的廢油脂存在桶內,等攢夠了量再開工。
公司負責人宣偉說,公司日處理廢油脂能力為30噸,今年3月試生產以來,每7天到10天才能開工一次,每次開工4口蒸鍋還裝不滿,與公司簽訂廢油脂處理協議的小餐館有幾百家,規模較大餐飲單位不到百家,因為業務少,部分工作人員已經辭職不幹。
記者從哈爾濱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辦公室了解到,哈爾濱市餐飲單位超過7000家,日產餐廚垃圾和廢油脂500多噸。與正規廢油脂處理單位簽訂協議的餐飲單位不到十分之一,其餐廚垃圾及廢油脂去向令人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