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8日電/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迄今已經3年。這期間,各國通過實施強力財政和貨幣擴張政策,將一度陷入衰退的世界經濟推上復甦之路。然而,時至今日,各項刺激性政策的副作用開始顯現,發達經濟體主權債務膨脹,發展中經濟體通脹壓力難消。在世界經濟複雜調整過程中,各界都在呼籲探索新增長思路,尋求可持續的復甦局面。
舊循環”難以為繼
據新華社報道,長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依賴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而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其消費,這些需求帶動很多發展中經濟體的出口和增長,催生“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然而,本輪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和歐洲的財政狀況堪憂,私人債務負擔沉重的問題日益凸顯。全球範圍內,發達經濟體消費進口以及發展中經濟體生產出口的“舊循環”難以持續。
對發達經濟體來說,政府和私人部門的去杠桿化趨勢將延續,貨幣和財政政策將出現更多掣肘。而出口一直依賴勞動力和資源價格優勢的一些發展中經濟體,隨著經濟發展,過去的成本優勢逐漸消退,資源環境的“瓶頸”日漸突出。這些問題,給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帶來嚴峻挑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
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日前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時指出:“2010年是150年來世界其他地方的消費、生產和投資第一次超過了歐美,世界力量出現轉變。”他說:“我們正處在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捩點。”
復甦之路顛簸不平
金融危機以一種突然而猛烈的方式打破世界經濟的舊有平衡,引發了金融市場的動蕩、資產價值的破壞和經濟的衰退。之後,各國大力合作,特別是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展現出高度的合作態度,採取果斷行動,使世界經濟免於大蕭條並逐步重歸增長,全球信心有所恢復。
然而,隨著歐債危機的爆發和惡化,再加上美國債務形勢日趨嚴峻,專家紛紛表示,世界經濟遠未脫離困境。前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勞拉.泰森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歐洲主權債務的膨脹其實是金融危機打擊下歐洲經濟脆弱的反映。而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美國,也存在高赤字、高失業和低增長的問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2011年秋季年會剛剛落幕。會議期間,基金組織發佈的權威報告指出,當前世界經濟面臨主權債務危機、金融體系脆弱、經濟增長日益疲軟和失業率居高不下四大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