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7日電/美國《僑胞》10月16日載文《保障“食安”仍須加力》,摘要如下:
當前食品安全時間頻發、社會日益焦慮之際,大陸官方籌建了三年多的機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於近日正式掛牌了。新機構的設立,體現了大陸決策層對食品安全整治議題的重視,也讓民眾期盼的“吃什麼不再成為問題”有了著落。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定位是一個“技術支持”機構,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交流和食品安全標準制定等,說到底這是一個信息分析和咨詢機構,其只能完成“有什麼危害,產生多大風險,該採取哪些措施,能消滅多少風險”,最終決定採取什麼處置措施,還是政府監管機構的事。
著眼於整個中國食品監管史,這一步無疑具有積極意義,標誌著中國食品監管體系“從被動的危機應對走向了風險監管預警”,有助於盡早發現隱患、防微杜漸,防止像三聚氰胺那樣的惡性食品安全問題釀成重大的社會悲劇。
然而,要實現上述目標,有賴於該機構在日常運作中,能否找到科學的指標對問題食品進行有效監測、檢測,能否真正實現食品安全隱患的成功預警。對於食品犯罪活動越發猖獗、食品造假技術“登峰造極”的現實困境,這是個巨大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