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析
怪圈難破 產量增長過快供大於求
“暴漲時中間商獲利最大,農民只得小部分利益;暴跌時,損失則全部轉嫁到了農民身上。”業內人士感嘆說。
農產品的一輪輪暴漲暴跌,是蛛網模型理論一次次地反覆演繹。在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博弈中,價格成了產量調節的單一信號,而地方政府為了穩定菜籃子,又起到了推波助瀾之作用。
金鄉縣大蒜現貨交易市場楊經理表示,去年大蒜價格很好,吸引了眾多農民加入種蒜隊伍。記者了解到,今年金鄉的大蒜入庫在130萬噸左右,去年大致在90萬噸。存量的增加十分明顯。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表示,早在兩三個月前,他就已經作出了農產品價格下跌的預警,一方面是因為去年農產品價格高漲,播種面積大幅增加,會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另一方面是貨幣政策的收緊也會直接影響到農產品價格。
馬文峰認為,去年農產品價格上漲並不是供不應求導致的,而是由於貨幣超發的推動。對於此輪農產品價格的暴跌,貨幣供應量急刹車是比農產品種植面積擴大更重要的原因。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農產品分析師表示,受季節性因素和政府一系列促進農產品生產流通措施影響,近期食用農產品市場供應整體呈現恢復性增長,價格上漲勢頭得到遏制,食用農產品價格連續三周回落,豬肉、蔬菜、雞蛋等主要農副產品齊降價。
對 策
完善信息機制與收儲機制 減少農民種植盲目性
“現在政府對農產品的價格問題非常矛盾,農產品價格一漲就會影響市民的生活,推高CPI,導致‘菜貴傷民’;而農產品價格一跌,又會導致‘菜賤傷農’。”華南農業大學陳日遠教授說,在這一矛盾之下,事實上總是兩頭利益受損——一個是農民,一個是消費者,中間商大賺其財。
“我們很多地方政府的思維還停留在過去計劃經濟時的模式,那時物資短缺、供不應求;所以,現在一旦出現價格上漲,就忙於穩定生產、擴大生產,加大農資供應,而很少去考慮流通,沒有系統地考慮市場波動風險。”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指出。
博羅楊村菜場老板淩桂便坦言,希望政府能夠擺脫對農產品“價高就壓,價低就扶”的怪圈,建立一個有利於農產品長期健康發展的機制。
“比如說,政府是否能夠加強種植信息和市場信息的監測,減少農民種植的盲目性。”淩桂說,假如這次蔬菜價格的下跌是由於全國性的集中上市引起的,那麼要是政府能夠在農民種植之前就有一個氣候的預測,並做好區域之間的協調,引導農民錯位種植,或許農民的損失會大幅減少。
“現在,政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菜價‘最後一公里’。”陳日遠認為,比如,我省應該大力推進“農超對接”,盡可能地減少中介環節,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菜農的損失,也可以促進市場的平穩發展。此外,政府職能部門,還可以利用政府信譽,建立半市場化和半公益的會員制中介組織,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和博弈能力,破解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力量不均衡,讓農民在市場上變得“強硬”起來,最終實現菜農的利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