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原因 展望未來
意大利學者扎載拉說,中國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為中國早已開始積極準備實施雄心勃勃的航天項目。交會對接的成功說明西方人能夠做到的事情,中國人照樣能夠做到。這一成就將推動歐洲專家對中國的太空探索進行深入研究。中國數次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和圓滿完成此次交會對接,體現出中國對太空探索機制的深刻理解。 俄羅斯評論員伊戈爾.利索夫指出,從發射載人飛船到嘗試建設空間站,俄美用了約40年時間,而中國在發射3艘載人飛船後將具備建設空間站的技術條件。利索夫認為,除高效率外,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經濟性”也讓人稱道。中國政府在這一方面顯然借鑒了成功經驗,採取務實態度,從具體國情出發,合理投入人力財力,“精打細算”地實施本國的空間站項目。
全球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自然》雜誌17日刊登文章讚揚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新成就,認為完成對接是一個“里程碑”事件,並認為中國的航天機構可以很好地整合太空探索所涉及的各方面資源,有力推動中國航天事業向前發展。而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是加強航天研究的堅實後盾。
展望未來,歐洲航天局的博格奎斯特表示,歐航局認為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在載人航天方面取得更大進步。
意大利的扎載拉認為,中國和印度都在航天研發領域顯著增加投資,這對世界航天業的發展具有強有力的促進作用。中國的成就為其參與重大國際太空項目鋪平了道路。
俄羅斯的利索夫說,中國具備強大經濟實力,並在航天器交會對接等技術上取得快速進步,這些都預示著中國將為人類探索太空作出更大貢獻。
英國《自然》雜誌在報道中提到了中國的太空望遠鏡和太陽探測等一系列新計劃,認為中國將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更多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