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4日電/今天的訊息環境下,“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會,不再是候選人可以快速增加支持認同的機會,而是候選人必須戰戰兢兢嚴密防守,以免凸顯既有缺點的考驗。
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今天在聯合報撰文說,在電視辯論登場之前,這些候選人已經有多少在媒體上曝光塑造形象的機會了.他們的每一場記者會、每一個行程,都由專人仔細安排,如何穿著、怎麼說話、希望媒體抓凸顯哪個重點,沒有任何環節不在安排考量底下,呈現候選人最精采、最有說服力的一面。
電視辯論會不同之處,在於提供選民一個長時間專注聆聽候選人說話的機會。不同於平常新聞經過記者、編輯篩檢,每個畫面每條新聞都只能有“重點”,辯論會的形式,給大家長達兩小時既不刪減也沒下標題提示的“原汁原味”。
這樣的長篇談話內容,不會那麼精簡,也相對沒有辦法三言兩語矇混過關。如果平常的新聞操作都無法取得選民青睞,靠電視辯論要獲得加分,絕對是難上加難。
三位候選人都沒有在電視辯論中得到甚麼好處,因而毋寧是件意料中事。觀察的重點,應該是誰的根本問題被辯論形式給逼得無法繼續掩藏,這才是辯論會真正的功能吧!
從這個角度看,蔡英文是辯論會明顯的輸家,辯論過程中,有三個議題她都過不了關,三個議題她都只能以含混、空洞的語言閃躲過去。第一個議題是:她的兩岸政策究竟是甚麼?第二個議題是:她的執政團隊在哪裡?第三個議題是:如何保證她的執政清廉操守?
這三個議題都是合理的關鍵議題,牽涉到民進黨過去的失敗,然而也正因為牽涉到民進黨過去的失敗,所以蔡英文都無法明確地應對。這個社會有權利知道、也迫切想知道的,很簡單:蔡英文會延續過去民進黨八年執政的兩岸路線,造成台灣海峽緊張情勢嗎?會和陳水扁的貪腐風格藕斷絲連,甚至啟用扁政府時代讓人疑慮的官員嗎?會重蹈陳水扁的覆轍,當選“總統”卻不知“治國”的人才在哪裡,把政府帶入一段混亂空窗時期嗎?
這三個議題,比任何個別、具體政策都重要,但蔡英文可以對個別、具體政策說得頭頭是道,卻無法完整、誠意地回答這三項關切。尤其是在回答關於是否特赦陳水扁時,她的答案空洞、推脫到令人驚訝的地步。特赦是在司法之外,“總統”職務上的特權,因而特赦的決定,由“總統”、而且由“總統”單獨承擔,要選“總統”的人,怎麼可以說現在考慮要不要特赦太早呢?事實上,蔡英文刻意談到司法審判是否公正的問題,意味著她認為對陳水扁的司法審判有不公之處,意味著她不會全盤接受司法審判的結果,也就意味著她可能特赦陳水扁,明明已經有考慮的方向,為什麼不就講清楚呢?
辯論會照出了蔡英文這三大罩門,也讓我們看出來:和這三大議題相比,蘇嘉全的豪宅或水果月曆的爭議,都是枝微末節,都是迴避核心關鍵的煙幕。距離投票還有四十天的時間,我們能不能在四十天內得到蔡英文對這三大議題的真切、誠實答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