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1日電/《文匯報》報道,上海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阮儀三教授,是《鳳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0年版)的制訂者。今年9月,他受當地政府之邀再次前往鳳凰考察,將於明年年初推出新版保護規劃。日前,記者就鳳凰古城及吊腳樓的保護,專程採訪了他。
保護古城,還是多做減法好
文匯報:吊腳樓的建築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它對中國建築文化有什麼意義呢?
阮儀三:吊腳樓是苗漢居住文化融合的產物,少數民族的穴居和漢族的巢居相結合。這種吊腳樓多建築在溪旁高坎之上或竹木掩映之間,在河岸外懸挑建屋,下用大木構架支撐而形成吊腳。一則因依山就勢可減少土方工程,少占好地;二則住室離地高,一門出入,外有欄杆維護,既可避免潮濕,又可防毒蛇野獸。吊腳樓和四合院、石庫門一樣,都是合院式住宅,設計上講究“尊老愛幼、闔家團聚、主尊有序、內外有別”,形成了遠親不如近鄰的感覺。
但今天原汁原味的吊腳樓已經不多了。原來沱江邊的吊腳樓三三兩兩,只有20多座,現在全滿了。以前的吊腳樓是一兩層,現在都是四層,樣式材料也變了。這讓人心里很難過,為了發展旅遊業,有的地方連城牆都改過了。改過了,就不是文物意義上的城牆了。
文物保護,以前的問題是亂拆,現在的問題是亂建。亂建的目的無非是想通過仿古,來達到發展旅遊的目的。我認為,吊腳樓的保護只能做減法,不能再做加法了。法國凡爾賽宮的大屋頂也是木結構,整體上基本未做過變動,只是部分建材的小修小補。值得一提的是,歐洲很多木結構的老房子依舊保護得很好,有的現在依舊沒有廁所。古建築的修繕應該講究原真性,遵循“五原”原則:原材料、原工藝、原樣式、原結構、原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