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德班氣候大會各國代表經過數十小時最後“加時衝刺”,到11日清晨,4份決議艱難降生。它們分別涉及《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長期合作行動計劃、綠色氣候基金和2020年後減排的安排。這標誌著,德班氣候大會幾經轉折後交出了一份積極的答卷,回應了國際社會關於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新期待。
大會結果體現平衡
新華社報道,大會通過的4份決議,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的兩個根本訴求: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進一步減排;啟動綠色氣候基金。
大會要求《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主要由發達國家構成)從2013年起執行第二承諾期,並在明年5月1日前提交各自的量化減排承諾。對於綠色氣候基金,大會確定基金為《公約》框架下金融機制的操作實體,成立基金董事會,並要求董事會盡快使基金可操作化。
同時,大會也照顧到歐盟的主張,即成立“德班增強行動平台特設工作組”,負責2020年後減排溫室氣體的具體安排。
不過,對於歐盟所要求的在最後決議中加入“有法律約束力的框架”等強硬措辭,大會主席建議採用更加靈活的詞匯,如“進程”和“議定書、法律工具”等說法代替。最終,與會各方接受了這個妥協處理方式。
大會主席、南非國際關係與合作部部長馬沙巴內坦言,這些決議“並不完美”,但它們是“里程碑式”的。
發達國家私利當先
德班氣候大會達成決議的最大困難是發達國家各懷心事,但都是把本國私利而不是把地球環境的大局擺在首位。
參加德班大會的發達國家中,美國和日本、加拿大等不僅拒不考慮第二承諾期的減排指標,對《議定書》本身也持消極態度,美國甚至不是《議定書》締約方。加拿大環境部長肯特曾公開表示,《議定書》對加拿大“已是過去”。這一說法遭到廣泛批評。非政府組織評選的阻礙氣候談判“化石獎”,加拿大屢獲頭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