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 “美國大兵文化”似已走出軍營,來到社會。巴格達現在正流行一種“海軍陸戰隊”髮型——腦袋頂部留著一層短發,兩鬢位置及後腦勺刮光。這種髮型是陸戰隊員為方便平時清洗和受傷後的醫護,未料想現在卻成為伊拉克年輕人的新寵。
15歲的中學生艾哈邁德.阿裡,理了一個“海軍陸戰隊”髮型,左上臂有一個蛇形文身,一身軍綠色的兵營裝扮。
提到他這一身行頭,阿裡說,大兵風格的打扮給人勇敢、自信的感覺,“這是我的個人自由,沒人能改變我”。
閑步巴格達街頭,各音像店裡,美國電影、尤其是戰爭題材影片相當暢銷;在出售盜版光盤的小攤上隨手翻翻,多數都是好萊塢大片;巴格達多數網吧裡,各個年齡層次的孩子都在玩《使命召喚》、《榮譽勛章》等以美軍殺人為主題的遊戲。
伊拉克社會學學者哈桑.塔伊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無憂慮地說:“這些充斥血腥、殺戮的電影與遊戲內容,讓孩子變得崇尚暴力,潛意識裡埋下以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的傾向。”
美國的流行音樂,像嘻哈、饒舌、重金屬等,也在伊拉克年輕人中大受追捧。一些‘發燒友”甚至組團演出,吸引了不少擁躉。媒體工作者兼社會學學者哈桑.阿德南對記者表示:“對於美國文化,—些伊拉克人全盤接受,—些人不能接受。但無論如何,這種文化影響力已經存在。”
安全:“群雄並起”帶來不可預知未來
一場以保衛美國安全為名而發動的戰爭,未見得讓美國變得更為安全,卻實實在在地使伊拉克變得遠離安全。
電影《2012》對人類世界遭受災難的想像或許離我們較為遙遠,但伊拉克2012年的憂患卻近在眼前。
伊拉克戰爭2003年爆發後,暴力活動在2006年和2007年達到頂峰,隨後開始下降。目前,“基地”組織在伊拉克的影響力已逐漸削弱,流血衝突和恐怖襲擊的導火索更多是政冶勢力角逐與教派種族仇殺。
推翻薩達姆,使伊拉克從集權國家變為群雄並起的“民主國家”,這是美國引為自豪的“遺產”。
現階段,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人以及激進什葉派領導人薩德爾等多方勢力,均希望在國家決策上爭取更多話語權。各方旗下均擁有規模不等的武裝組織,更有眾多隨時可以拿起武器投入作戰的支持者。以恐怖主義襲擊為掩護的內鬥,每天都在製造流血與傷亡。進入2012年,伴隨著美軍離去,權力的含金量必將提升,內鬥也有愈演愈烈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