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的“大選”中,陳水扁以39%的選票贏得選舉,反對他的選民遠高於支持者,使得民進黨執政缺乏正當性,面臨了嚴重的信任危機。在2012年的選舉中,由於馬英九與蔡英文的支持率十分的接近,宋楚瑜的參選很可能讓民進黨再一次以相對多數的優勢贏得選舉,導致選後台灣政局的動蕩。
宋楚瑜宣布參選後,許多關心台灣未來的政治人物公開發出呼籲,希望宋楚瑜能夠顧全大局。但是,民主社會的運作不能簡單地依靠政治人物的“顧全大局”,而是需要通過科學的制度來加以規範。現階段相對多數的正副“總統”選舉制度決定了台灣社會的政局發展仍然不得不受制於“第三者”,顯示出台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仍需進一步完善。這是產生“宋楚瑜現象”的制度原因。
其次,台灣社會在精神層面缺乏明確一致的“國家認同”是產生“宋楚瑜現象”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台灣社會的本土化轉型過程中,台灣民眾特別是泛藍民眾的“國家認同”出現了分歧與混亂,使得泛藍陣營在與泛綠陣營的競爭中,不僅藍營政治人物及政黨之間缺乏團結,而且基層群眾也缺乏向心力,往往因政治人物的分裂而不斷地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