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4日電/12月17日,69歲的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去世;12月28日,金正日的葬禮隆重舉行,金正恩以“朝鮮黨、國家、軍隊最高領導人”的頭銜首次公開亮相,這表明至少從理論上,朝鮮已進入“金正恩時代”。
新京報文章稱,如今金正恩所繼承的,是這樣一個國家:一方面,這個國家擁有120萬令人生畏的軍隊,不僅裝備著龐大的炮兵,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特種部隊,還有核炸彈;另一方面,這個國家的經濟問題嚴重,經常要依賴外援解決糧荒。
不論動機和出發點如何不同,絕大多數國際觀察家認為,除了推動改革開放,朝鮮的前途將難期樂觀。那麼,朝鮮會走向改革開放嗎?
希望獲得外界更多承認
“對外交談”的意願會否轉變為“對外開放”的意願,則要看外界的互動,以及朝鮮高層對利弊得失的綜合性權衡。
朝鮮是一個封閉的社會,信息保密度高,獨立消息來源很難獲得,人們只能從為數不多的公開信息和不甚可靠的傳言中去分析、判斷。
自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至28日葬禮舉行的短短11天,朝鮮官方對外發送的信息是比較多的,其中有一些頗耐人尋味,並引起廣泛報道。
如金正日逝世之初,朝鮮駐聯合國使團要求聯大和安理會為金正日降半旗、舉行默哀儀式,隨後,聯大舉行了簡單的默哀儀式。
再如葬禮前夕,朝鮮開放三八線朝韓分界線,允許韓國公眾北上吊唁,但僅有韓國前總統金大中遺孀李姬鎬、現代集團前總裁鄭夢憲遺孀玄貞恩率領的兩個民間吊唁團一行18人,於12月26日抵達平壤,韓國官方僅僅表示對“朝鮮人民的慰問”,並未派出官方代表團,但批准民間吊唁團北上及“慰問”本身,已是破例。但是,朝鮮方面不僅在官方傳媒上指責韓國“阻撓民間吊唁團北上”,稱韓國官方無所表示是“違背朝鮮傳統禮儀”,甚至說出“韓國方面必須為此所產生的後果負責”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