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0日電/當年撬動城市建設的融資“杠杆”,目前正面臨一個從鬆到緊的宏觀形勢。通過城投、水投等投融資平台借貸開展的城市建設,曾經促進了廣州城市面貌的明顯改觀和提升,但也讓這些公司背負巨額債務。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中國《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不能舉債,而實際情況是地方政府早已債台高築。2011年7月,審計署公布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達到10.7萬億。12月,廣東審計廳公布廣東地方性政府債務7500億。廣州市在2008年成立8大投融資集團,城投、水投等企業在亞運前的全城大建設中成為城建融資的主要平台。據南都記者統計,僅水投和城投兩家,就已舉債合計逾千億元。
廣州如何在宏觀經濟緊縮和樓市調控打壓面前,合理安排地方投融資平台的償債計劃,如何避免債務延期或借新還舊,如何面對土地出讓金銳減帶來的城建速度減緩的現實,這些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同時也引起人們開始反思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投融資機制。
在這次廣州市兩會上,已經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呼籲將投融資平台納入預算監管,推動地方陽光融資制度建設。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報告也表明今年將地方政府性債務情況納入人大審議的報告範圍。
廣州市發改委的報告也表明,今年將多渠道籌集資金開展政府投資項目建設,深化城建投融資體制改革。廣州還將與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簽訂融資協議,同時加快組建保障性住房建設融資平台。
廣州市財政局局長袁錦霞日前在市人大會議上接受記者採訪表示,目前,廣州市本級債務風險可控,負債率跟償債率都低於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下一步財政部門將加強融資主體的債務管理,同時對於新的債務在舉債時一定要有計劃,還將研究建立相關的風險預警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