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19日電/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說,這次大選,蔡英文的得票雖然較上屆增加,民進黨的“立委”席次也有成長;但整體觀察,民進黨的版圖侷限在南部農業縣市的形勢也越發確定,在北部和大都會地區則失去了開拓和翻盤的能量。
社論指出,民進黨儼然淪為“鄉村政黨”,從社會意義看,顯示它說服進步選民的力量越來越弱;從政治意義看,則顯示它的政黨綱領與現實脫節。
這樣的發展,和早年民進黨從都會地帶向國民黨攻城掠地的走向,恰好相反。在草創年代,民進黨憑著少許形象清新、雄辯滔滔的人才,從北向南席捲各大都會,掀起台灣的民主改革浪潮;最遲“變天”的地區,則是受國民黨派系、農會及水利會掌握的南部農業縣市。而今天,民進黨把南台灣守得固若金湯,卻反而日漸失去中北部地區選民的支持和信任;這樣的趨勢,民進黨不覺得是個嚴重的警訊嗎?
從票票等值的觀點看,“鄉村選票”和“都會選票”當然都一樣重要,沒有高下之別。問題是,不同的選票“成份”,卻能反映政黨的質地。論政治性格,都會選民的開放性較高,所以更容易接受新主張;對政見的識別能力更強,所以不會盲目崇拜;他們綜合判斷形勢的複雜度較高,所以不會被簡單的利多放送所誘。當年,民進黨僅憑理念和形象就能撼動國民黨的百年根基,靠的就是都會選民追求民主改革的動力;而今天民進黨無法再感動都會選民,一則是它的形象已不再清新,二則是它的理念也已流失了進步意義,甚至已經跟不上台灣社會的現實脈動。
社論說,民進黨政見的退化現象,從它廿年來政治主軸的轉變可見一斑。早年民進黨以散兵游勇對抗國民黨的“大怪獸”時,打的是具有高度的“民主牌”及“改革牌”,因而能激發都會進步選民追隨力挺。陳水扁執政後,打的是“本土牌”及“族群牌”,這雖有助於鞏固農村及傳統都會區的省籍選票,卻也把台灣推向撕裂、對峙的狀態,這是民主的倒退。這次,蔡英文捨不得放棄本土牌,更打出“反中牌”及“階級牌”;這種切割、分化策略,不僅失去民主進步的精神,也把廣大群眾推向焦慮的恐懼。
事實上,經歷過兩次政黨輪替的洗禮,許多台灣選民已經鍛鍊出高度的理性,很難再被津貼加碼、烏賊戰術、或其他華而不實的口號左右。更遑論,在兩岸關係步上坦途、台灣經濟正恢復生機之際,民進黨卻還標舉反對九二共識,企圖要用它狹隘的意識來羈絆台灣的腳步。這樣的自閉戰略,如何能獲得見多識廣的都會選民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