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數據為什麼與公眾感受不一致
公眾反映,統計部門的物價指數看似回落,但實際的物價水平卻依然在高位,甚至是上漲,其中的原因就是在於統計指標與公眾感受的差異。
國家統計局相關人士對此表示,CPI是一個平均的綜合指標,它反映的是眾多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的價格變動程度,而老百姓對物價上漲的感受往往是對單一商品價格變化的感受,而且時點性特別強。比如大蒜價格暴漲,老百姓感受特別深,但消費者可能只感受到大蒜漲很多,而忽略了豬肉價格低於去年同期,且其他蔬菜價格也沒像大蒜一樣瘋漲。另外商品漲價的時間對物價指數的影響也特別大。月初漲價和中旬、下旬漲價對指數的影響是不一樣的,通常月末漲價對當月的CPI影響是不大的,老百姓有時候只看到月末漲價了,卻沒有看到當月大多數時間價格沒有變化,因而出現CPI和老百姓的感受偏差。
一般來說,普通居民關注的是“吃穿用住行”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商品和服務項目。而居民消費價格調查的範圍更加廣泛,涵蓋的商品及服務更加全面。CPI是一個加權計算後的綜合平均數,其中既包含有上漲的品種,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種,如果居民用具體上漲的商品或服務項目的價格與公布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相比,就會覺得CPI低估了。
宏觀調控還需保持警惕
馬建堂在最新一期《求是》雜誌撰文稱,物價上漲的中長期壓力依然存在,物價走勢還存在反彈的可能,宏觀經濟政策對物價上漲仍需要保持足夠的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