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拆遷的日子裡,我們身邊的所有建築物都帶有感情色彩,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注入其中的情緒就會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也都很清楚,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化進程中,“情感”這種東西脆弱得不值一提,哪怕這種“情感”披上一件文物的外衣。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就是在這種邏輯下被拆除了。其實,拆也就拆了,可是這一次拆遷行為,總有點鬼鬼祟祟的感覺,要不然也不會有那句駭人聽聞的“維修性拆除”了。
是啊,拆得就剩下一個門樓了,還說什麼維修呢?就算是以後原樣重建,那拋棄真文物、翻建假古董的理由又是什麼?讓人奇怪的是,北京市文物局對此竟然一無所知,如今他們正義憤填膺地要尋找“責任人”呢;讓人更加奇怪的是,梁、林故居要拆掉的傳聞2009年就有了,各路專家學者的呼籲和辯論言猶在耳,這邊兒卻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拆完了,還說什麼民間力量正在崛起呢?
其實,很多開發商是懂文化的,這一點可以參考任志強先生的微博,但是,如果拆除文物的成本遠遠小於拆除之後所獲得的利潤,下一個“故居”仍舊是會被拆除的;如果拆除文物的風險小於拆除之後所獲得的政績指標,無論有多少文章聲討,都阻止不了推土機前進的步伐。綜合以上兩點,在經濟收益和政績考量的基礎上,能有多少故居禁得起“維修性拆除”呢?
大概十年前吧,陳丹青先生曾經分別過建築景觀和行政景觀的區別,鞭辟入裡地指出了行政命令對於中國建築文化的破壞。但是陳先生還是沒有料到如今拆除故居的手段。要知道,在北京的核心區域,即使什麼都不用蓋,只是圈起來一塊荒地,就足以日進鬥金了。當故居,甚至是民居,成為一塊讓所有人垂涎的嘴邊肥肉的時候,誰能阻擋那張一口咬下來的血盆大口呢?
一個城市難道還容不下一棟舊房子麼?也許容不下舊房子的不是城市,而是人心的貪婪。(時間:1月29日 來源:東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