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2月9日電/馬英九希望藉由正體漢字讓兩岸相互理解、增進溝通,超越政治紛爭,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這次兩岸合作“中華語文知識庫”,為漢字文化漢字跨出一小步,在中華文化為核心的基礎下找尋相同的文化脈絡,具有重要的階段性意義。
聯合報報道,以文化軟實力爭取國家認同,似乎已成為亞洲各國王道。看準全球瘋漢學熱潮,大陸官方早在兩年前在全球各地成立“孔子學院”,成為大陸對外傳播的平台,新華社也成立英語電視台,在歐美國家設點傳遞資訊,打入國際,以大陸觀點解讀世界,展現另類國力。
政經實力固然重要,但文化的潛移默化與穿透力更無遠弗屆。大陸全力讓漢學“走向世界”,並陸續在詮釋文化、歷史上下足功夫,以國家層級推動“文化戰略”,爭取話語權,不論是傳統中華文化、儒家思想、宗教上,大陸透過國家力量,都希望一手掌握。
比起中國大陸以國家力量推動漢學,台灣仍停留在部會政策層級。以“台灣書院”為例,設置計劃缺乏長遠思考,視野不夠宏觀,部會間更相互掣肘、彼此牽制;面對日、韓等國來勢洶洶,爭搶漢學主流,政府動作實在不夠積極。
台灣是華人世界少數實施民主制度、擁有言論自由、並使用正體字的地方,這是台灣的長處,也是隱性的“國力”,馬英九要在歷史留名,深化民主並引導大陸良性發展是絕對必要的,應以“元首”高度指揮整合各部會,極力爭取中華文化的主導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