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英文的兩岸主張根本思路不脫“一邊一國”立場,必然導致兩岸對抗。 |
2、國民黨意識形態的轉向
台灣社會的本土化認同促進了政治結構的本土化,不可避免的也導致國民黨的本土化。如果國民黨內的外省籍領導精英不順應本土化的潮流,要麼在黨內被邊緣化,要麼被迫離開國民黨。而國民黨的黨員結構、黨代表、中央委員、中常委和黨的各級組織幹部的組成逐漸的演變成本省籍佔據多數的狀況,開放全台層級的直選迫使國民黨更加的依賴地方派系,民進黨的“台獨”訴求進一步加劇了國民黨的法統危機,這些因素都加劇了國民黨的本土認同。
國民黨自從1949年敗退台灣以來,其控制的實際區域僅限於台澎金馬,在台灣連續執政超過半個世紀,從治理領域角度來看國民黨早已在台灣落地生根成為本土政黨,唯有在意識形態上仍然堅守中國意識,政治架構上保留全中國的設置,因此其本土化的視角也主要是在意識形態領域。
1988年李登輝上台之後,國民黨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從堅守“一個中國”的政黨轉向分裂主義路線,直至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使得國民黨退化為“台灣國民黨”,其意識形態受到李登輝的影響而發生嚴重的錯亂。在整個1990年代國民黨的演變過程中,由於意識形態的紛爭先後出現多次重大的分裂,也是台灣政治轉型之後本土力量的高漲對於國民黨意識形態的衝擊而造成的後果。國民黨在經歷“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鬥爭,新黨、親民黨、“台聯黨”成立一系列的分裂之後,它的意識形態逐漸的趨向穩定,形成了所謂的非“台獨”路線的本土化道路。
所謂的非“台獨”的本土化路線是在台灣政黨政治和傳統國民黨論述驅動下的折中論述,這樣的論述一方面要迎合台灣政治轉型以來的本土化發展趨勢,與民進黨事實上形成台灣社會“最低限度共識”即“一個‘中華民國’,各自解讀”;另一方面也從傳統的論述中找到了區別於“台獨”的路線,建立發展兩岸關係的基本政治互信,與大陸達成兩岸之間“最低限度共識”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國民黨所認為的“九二共識”內涵。
3、國民黨本土化論述
台灣選舉政治下的國民黨本土化不可逆轉,為此國民黨在2000年下野之後逐步的加強了本土化論述。先後有連戰時代的論述,2005年馬英九增加與台灣連結論述,2006年“台獨選項論”風波,2007年黨章修改,“返聯公投”以及2008年“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民決定”等論述的出台。2004年國民黨大選失敗以後,連戰即指示成立論述小組,並在該年8月發表對“國家”前途的基本論述,強調“今天的‘中華民國’已經和台灣合為一體,‘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民主和平最大的保證”。④2005年馬英九在接任國民黨主席之初,就發表“與台灣連結”論述,國民黨網站中也增加“中國國民黨與台灣”的黨史段落。為了擺脫民進黨對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的攻擊,國民黨刻意淡化曾經與中國的歷史連結,轉而著力構建與台灣連結的新史觀。⑤
馬英九在2007年6月出版的《原鄉精神》這本書中構建“新台灣本土論述”,強調“本土絕不是去中國化,本土是不斷再生、再創造的過程,本土就是包容,更是移民文化的總合。經由全台灣二千三百萬人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政權,就是本土政權。台灣本土的問題,不是定義過去,而是要走向未來。”⑥2007年6月24日,醞釀已久的黨章修正案在國民黨“十七全二次會議”上獲得通過,這是國民黨有史以來幅度最大、牽動最深遠的黨章修正案,其中最為關鍵的有兩處:一處是在總綱第二條增列“堅定‘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信念”的文字,這是“國民黨史113年來,黨章首度出現與台灣緊密結合的重大修正”⑦;另一處是在“精神黨員”的定義中刪除“統一”字眼,改以“和平發展”代替,暗示著國民黨並不將“統一”預設為兩岸的終極目標。隨後,國民黨為應對民進黨的“入聯公投”,也推出“返聯公投”作為抗衡的手段,並表示“不能與台灣主體意識對立、不能背離主流民意、不能掉入民進黨的陷阱。”⑧2007年9月15日,馬英九以國民黨2008大選候選人身份發表聲明,稱“‘中華民國’與台灣已密不可分,台灣就是‘中華民國’”。2008年3月14日台灣大選投票前夕,馬英九發表聲明表示“‘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台灣的前途必須由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來決定,不容中共干預。我們的政策一向是‘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在這樣的精神下,我們認為維持現狀的‘三不’,也就是‘不統、不獨、不武’最能合乎台灣的主流民意與兩岸關係的需求。”
馬英九主導下的國民黨本土化論述隨著他在2008年選舉的勝利而告一段落,也奠定了國民黨本土化基調。國民黨的本土化論述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對於“中華民國”的捍衛和“一個中國”的堅持,但是通過加碼台灣本土元素,稀釋了國民黨對於整個中國意識的認同,統一訴求也被束之高閣,僅成為精神象徵。“馬英九的個人背後體現的是國民黨整體本土化進程的成果,2005年馬英九接任黨主席之後的國民黨,開始重新啟動本土化進程,如黨章中加入台灣字樣、推動務實返聯公投、大規模啟用中南部立委擔任重要黨職,體現出本土化思路。”⑨在其後的執政過程中,他不斷的強調“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理念,在島內政黨政治上強調藍綠和解,在兩岸關係上強調“不統、不獨、不武”政策,期望讓台灣有更和平的外在環境,讓發展時不會因兩岸關係產生障礙,宣稱在“憲法”架構下台灣的前途由二千三百萬台灣民眾決定,淡化意識形態色彩,強調以利益為導向的兩岸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