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文化節上演短劇《婚禮幻想曲》,盼引發思考和討論。(香港文匯報) |
中評社香港3月11日電/“性事”對於不少港人而言仍是禁忌,旨為啟發港人對性反思的性文化節,不論在籌募經費,抑或物色場地,都困難重重,申請教育基金、平等機會委員會資助往往碰釘;申請政府場地和商場場地,處處碰壁。有性教育學者批評,現時香港社會性觀念保守,性教育更是膚淺狹隘,對性採取避談態度,造成排拒非主流的性觀念。
香港文匯報報道,由香港性教育會和家庭計劃指導會合辦的第五屆香港性文化節昨日開幕,主題為“色放.釋放─社會、親密關係、性空間”。香港性教育會會長黎定基表示,今屆加入近年引起香港社會廣泛討論的性議題及時事,例如變性人婚姻官司等,刺激社會多方面的思考和討論,盼提供一個脫離迂腐、廣義的性教育視野。
“性教育仍停留教青春痘階段”
性文化節創辦人吳敏倫指出,香港現今的性教育十分落伍,“還停留在教學生青春期會出青春痘、男女生理構造”的階段。他慨嘆,社會忌諱令舉辦性文化節困難重重,首先是籌募經費,他曾申請港府的教育基金,但“涉及這類性題材的申請,成功機會微乎其微”。平等機會委員會的資助也只限單一議題,例如“同性戀”為主題的申請,獲資助的活動須只談同性戀。若與商業機構合作,恐怕會惹來“商業宣傳”的批評。吳敏倫表示,即使籌得經費,亦未必成事,因為物色場地處處碰壁,倘申請政府場地,性主題的活動往往是“攝檔期”,“當無人申請才批給你,其他活動往往是優先”,他說,港人十分保守,商場亦認為此類展覽“趕客”,申請有關場地經常不了了之。
演變性人婚姻 盼引發思考
昨日的性文化節上演短劇“婚禮幻想曲”,提出傳統“一男一女”婚姻制度以外的其他可能性,如雙性戀者的群婚、變性人、人與機器、人與魚,以及自己與自己的婚姻,盼引發公眾思考和討論;劇中婚禮見證人一句“法律不理愛情”,令變性人無法完婚,諷刺社會主流價值觀排拒“非我族類”。今屆的性文化節設有6場有關情色暴力、婚姻制度等的論壇,亦有不同主題如性治療的展覽,共有18個參與單位,包括由台灣遠道而來首次參展的“國際陰陽人組織中文版”,所有活動免費。吳敏倫說,盼望家長、老師、學生和一家大小參加,料人流可達1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