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龍應台:站在風口浪尖上的“縱火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20 11:20:03  


 
  2003年龍應台定居香港後,對香港的政治制度改革、文化保護和國際交流等公眾議題都有評論,並出版了《龍應台的香港筆記》一書。對此,香港本地文人調侃:“其實根據龍應台在台灣、新加坡和上海的‘縱火業績’,若說她會在香港安靜沉默地度過兩年,誰都不會相信。”

  對待批評,龍應台的反應是:“我只管什麼東西觸動我,讓我生氣或讓我流淚。我負責的只是透過最好的漢字,把我的思想表達出來。到此為止。至於文章從我的書桌出去以後,它發生什麼樣的影響,以至於我被如何定位,都不是我的事情。”

  不管喜歡或不喜歡她,贊同或不贊同她,不能否認,龍應台的每一次出手,都彈無虛發、回響無數。大陸網友說得好:“恰恰覺得她的成功,在於她的感性。感性,所以好讀,觀點鮮明,雖然主觀,但比四平八穩的文章有人氣。”
 
  為官之道
 
  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1999年,在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三顧茅廬的誠邀下,從德國回台,擔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
 
  這一過程被龍應台生動地記錄在《孟子和小科員》一文中。當工作人員表達了馬市長對她的看重,希望她寄履歷過去時,龍應台的反應是:“我又不跟你們求職,幹嗎要寄履歷給你們?需要認識我的話,去書店買我的書啊!”當工作人員希望她能到法蘭克福馬市長下榻的酒店一談時,她告訴人家:“哪有‘士’去見‘王’的道理?歡迎市長來我家一談。”於是,馬市長長途跋涉來到她德國鄉下的家。

  後來,經歷了公務體制洗禮的龍應台反思自己當時“知識分子的傲慢”,自嘲“多麼不食人間煙火,多麼自視清高”。
 
  “文化局長”任內,龍應台最得意的,是樹立了“文化局能獨立行使職權,不是市長的化妝師,只對市民負責”的觀念。而最讓龍應台心力交瘁的,是為了預算與議員們鬥智鬥勇。“每天坐在議會裡四五個小時接受議員輪番問政。議員發言多半用一種怒吼咆哮的聲音,透過麥克風擴大音量,耳朵嗡嗡作響,一天下來,我總是在半眩暈的狀態下回到辦公室,再批公文到半夜。”
 
  很多人認為,以龍應台的個性,幹不了幾天就得下台。龍應台也掙扎過,因為做官太“苦”了。“基本上你早上醒來,眼睛張開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會不會被媒體批判。”“但是我很清楚我為何為官——為台北市的文化遠景打基礎。如果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必須彎腰,我當然彎腰。我可不是為了表現個性而去當官的。要表現個性我就該留在作家的位子上,不當官了。”

  3年為官,龍應台的體會是:“在這裡做事的複雜度和難度,超出我原來的想象……要達成一件事情,80%是在於與人的協調上。這個基本道理,我到50歲才認識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