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季度中國GDP終於減速了 |
中評社香港4月23日電/英國《金融時報》4月21日載文《中國經濟改革“第二季”》,摘要如下:
俗話說,“人無近憂,必有遠慮”。眼下的中國經濟,則可謂近憂和遠慮並存。從短期看,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正在凸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刺激計劃推動下,中國投資率快速升至50%左右的歷史記錄水平。眼下的風險在於,房地產、地方政府投資、鐵路投資,這三大投資引擎都遇到了麻煩。1)中央堅決調控房價導致房地產投資失速。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6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速回落18.4個百分點。房屋新開工面積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3.1個百分點;2)地方政府一方面土地出讓金急劇縮水(上海2012年第一季度土地出讓金同比猛降80%),另一方面平台債務清理壓力持續,投資勢頭不再;3)銜枚急進的高鐵建設,則遭遇了鐵道部長劉志軍落馬之後暴露出來的質量隱患和高債務風險的雙重擠壓。
在三大投資引擎同步熄火的情況下,第一季度GDP以8.1%(低於普遍預期)的數字給了市場一個下馬威,也就不令人意外了。雖然地方平台債需要清理、房價過高、鐵路負債率太高等難題都是客觀現實,但這些問題都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問題,解決起來也更多地需要體制改革來理順。如果期盼在短時間內就快刀斬亂麻地解決上述問題,則經濟硬著陸並非不可能。
誠然,化解短期的硬著陸風險並不困難:以時間換空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期強調:鐵路投資5000億元今年必須確保到位。這是政策即將逆轉的信號。即便中央不公開宣稱放棄房價調控,但房地產調控勢必逐步向“表面上嚴格,暗地裡寬鬆”的格局轉變。可以預期,未來幾個月,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將繼續下調,從而向商業銀行體系注入更大流動性。銀行將不得不抓緊再融資,補充資本金,來適應規模擴張和貸款質量下降的風險。
近憂易解,遠慮才是真正的考驗。中國經濟多年來一路高歌猛進,但這種建立在扭曲的生產要素價格基礎上的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勞動力供應已經迎來劉易斯拐點,工資成本攀升不可避免;污染已經把環境承載力逼近臨界點;地方政府大搞經濟建設,導致了地方融資平台債務的不可持續;“大政府”導致官員權力過大且不受監督,進而成為尋租的溫床。在基尼系數達到與美國相當的0.5的歷史高位的同時,灰色收入在2008年即達到5.4萬億的驚人規模(王小魯的測算);“政治經濟一體化”的作法,導致了司法獨立性的喪失,進而導致了公權力頻繁侵犯私權利(如強拆)和公眾對司法體系的不信任,並引發群體性事件和上訪不斷等社會矛盾的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