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4月20日以來,蒙蒙細雨,煙霧籠罩著整個膠囊之鄉新昌儒嶴鎮,這裡生產全國40%的膠囊。這個年產1200億粒膠囊的小鎮,從未如此安靜,也從未膽顫心驚,仿佛等待一場暴風雨的洗禮。
據21世紀經濟報道,面對著窗外的煙雨,該鎮年近50歲的膠囊企業老板陳林,點燃一支香煙,講述半個世紀來,“毒”膠囊的衍生以及背後的利益鏈。
“毒膠囊有其滋生的土壤。”在陳林看來,現如今在整個空心膠囊產業鏈中,醫藥公司為了降低採購成本,致使當地一些膠囊企業鋌而走險,致使工業明膠流入醫用膠囊。在此過程中,只有醫藥經銷商屬於“暴利”。
此次捲入“毒” 膠囊事件的8家企業,年產能達250億粒,約占當地產能的1/5。“毒”膠囊事件對當地村民是一次巨大的震蕩,“這次或許是一次洗禮”,膠囊之鄉上下期待。
“毒”膠囊滋生土壤
“這太讓父親失望了。”望著窗外的細雨,潘興法滿臉愁緒,因為他創立的新昌創始有限公司也涉嫌用工業明膠製造醫用膠囊。潘興法,膠囊之父潘光明之子。上世紀50年代,潘光明在上海一家美國制藥廠打工。1953年,潘光明回鄉,生產出了中國第一粒空心膠囊。
“潘光明確實讓儒嶴鎮富裕了。”新昌空心膠囊行業協會會長、新昌縣天龍膠丸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良介紹,在2003年以前,整個行業利潤超過20%。可是,現在膠囊競爭異常激烈,都在相互殘殺,企業毛利率只有10%,淨利潤只有6%至7%,現在這裡賺錢的企業沒有幾家。
“膠囊市場,是買方市場,藥企有價格談判優勢。”王偉良說。陳林也認為,一方面,膠囊供大於求,整個醫藥市場,每年需要膠囊數量為3000億粒,而中國膠囊企業年產能約為4000億粒。而膠囊生產,技術難度並不大,進入門檻較低,進入者越來越來多。
2010年中國藥典明確規定,膠囊的含鉻量不能超過2m/g,而歐洲的標準為10m/g。生產明膠所需要的豬牛皮、骨原料非常緊缺,明膠生產廠家便開始尋找廉價的替代品。市場上,食用、醫藥明膠價格相差非常大,在4萬至6萬元每噸,而工業明膠1.5萬至2萬元每噸,價格相差3倍之多。
“原料如此大的價差,本地一些虧損的不良企業,為暴利鋌而走險。”王偉良認為,工業明膠便進入了醫用膠囊。在陳林看來,這些劣質的膠囊的產生,本身就是藥企需求的結果,“一些劣質醫藥公司,專門買劣質的膠囊”。
陳林算了一筆賬,以市場上銷售的消炎藥氟派酸(諾氟沙星膠囊)為例,售價最低時0.23元一板, 一板10粒,一粒售價為0.023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一顆空心膠囊成本1分,一個鋁箔成本1分,醫藥原料的成本如果超過3厘就虧損,“如果不降低空心膠囊的成本,醫藥公司就得虧損”。
“為遏制虧損,很多醫藥公司選擇價格低廉的膠囊。”陳林表示,雖然醫藥公司也生產價格昂貴的新藥,可是普藥占大多數。在整個膠囊產業鏈中,空心膠囊利潤大致計算如下:明膠公司5%,膠囊公司10%。
目前,1萬粒膠囊出售價為80至100元,也就是1顆空心膠囊1分錢。而以工業明膠生產的空心膠囊,價格為1萬粒40元左右,也就是1顆空心膠囊4厘錢。膠囊製造商迎合醫藥公司,用劣質明膠生產空心膠囊,這正是“毒”膠囊滋生的土壤。
新昌當地多家膠囊企業負責人介紹,該鎮一些小作坊,一家幾口人組成一條生產線,為了適應了一些醫藥公司需求,購進工業明膠,然後利用當地膠囊公司的品牌以40元每萬粒低價賣給醫藥公司,“他們只是賺人工成本,一家五口人,大概每月只能賺1萬元左右。”儒嶴鎮村民直言,因為與藥企常年打交道,“當地人一般不買便宜的藥,只買貴的品牌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