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正在與其他重要亞洲國家一同崛起,包括韓國、越南、印度和印尼。儘管中國現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可預見的將來,日本仍將保持超群的實力。從人均水平看,日本仍比中國富裕九倍,而且擁有亞洲最大的海軍艦隊和最先進的高科技產業
文章稱,日本崛起為世界一強後便開始了帝國主義征服,而中國的擴張衝動在某種程度上受著其他亞洲力量的制約。從更廣的角度看,亞洲實力格局可能仍將維持變局,新的(或變化的)盟友關係和軍事實力的增強將繼續對地區穩定構成挑戰。比如,中國、印度和日本都在追求戰略優勢,正在形成一種印日戰略合作日漸緊密、與中國競爭日漸尖銳的關係。
未來不會因為亞洲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發展最快的大洲而屬於亞洲。規模並不一定是優勢。從歷史上說,戰略導向的小國也可以成為強國。事實上,如果人口再少一點,亞洲可以獲得更佳的人口規模與自然資源(包括水、食品和能源)之間的平衡。比如,據中國官方數據估計,水資源短缺每年要造成大約280億美元的工業產出損失,儘管中國並沒有出現在聯合國面臨水壓力國家的名單中(印度、韓國和新加坡在列)。
除了日益嚴峻的政治和自然資源挑戰,亞洲還犯了過度強調GDP以至於忽視了發展指標的錯誤。結果,亞洲的不平等問題愈演愈烈,腐敗橫行,國內不滿情緒日益高漲,環境破壞也日益嚴重。更糟糕的是,儘管許多亞洲國家接受了西方的經濟價值觀,但卻拒絕接受其政治價值觀。
文章最後稱,因此,不要搞錯了。亞洲面臨的挑戰比歐洲還要嚴峻,歐洲的整體發展是其他任何地區所不能比擬的。儘管亞洲打上中國烙印已成定局,但面臨嚴峻內部挑戰的亞洲能否充當全球增長領頭羊並創造新的世界秩序還遠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