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稻葵 |
中評社北京5月11日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李稻葵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題為“我在中國央行學到什麼?”全文如下:
我在2010年4月加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時,知道自己準備不足,儘管我已經在美國和香港教授經濟學近20年。實際上,極少有人能做好準備:中國經濟規模巨大、情況複雜,各項制度也還處在起步階段。金融危機讓我的任務更加困難,因為它暴露了傳統宏觀經濟理論的缺陷。
我在貨幣政策委員會完成自己的任期後,得到三項根本的收獲。這些收獲對試圖理解貨幣政策如何制定(尤其是在中國)的讀者可能有用。
首先,央行的獨立性是一種沒有幫助的迷信。理論上,獨立性是抵禦面對競選連任的政治人物的壓力的有效手段。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國國務院的控制之下,而不是由自主的銀行職員管理,這似乎意味著中國官員會受到政治衝動的極大影響。或許如此,但中國領導人通常在任時間長達10年,他們會像長期任職的央行行長,如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那樣,重視自己的政策遺產。
實際上,與單純的獨立模式相比,中國央行與經濟機關之間的緊密合作能夠更強有力地抵禦地方政府、股票投資者和房地產開發商的壓力——這些角色都要求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委員會中不僅包括央行官員,還有來自財政部,以及銀行、證券和保險監管機構的官員。
即便如此,當中國總理最近表示,只有腐敗和通脹兩個因素可能動搖他的政府時,我還是有些震驚。他對這兩個因素,當然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