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珈樺 廣西 學生
5名留守兒童溺亡,全村找不到年輕人救援。在距江西宜春市區80餘公里的一小山村,李細秀老人在外玩耍的5個孫子孫女在水塘溺亡,只有最小的孫子生還。出事時,李曾急忙向村裡人求救,但卻沒找到1個能下水救人的年輕人。因為在這個季節,年輕人都出門打工去了。留守兒童溺亡悲劇後面折射出的社會性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
兒童在社會的年齡構成階段中本來就屬於弱勢群體,由於年紀小,他們不能理性的判別危險事件,面對險情他們很難自救,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沒真正形成,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父母的陪伴,同他們走過那段幼小的歲月。但是當今的農村社會結構非常畸形——青中年的傾巢衝向城市,農村幾乎只剩下老人與小孩,他們獨自恪守著自己的一片天空與大地。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農村社會結構的畸形化,青中年傾巢衝向城市,導致農村幾乎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的社會現象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幾年前我們便清楚認識到留守兒童問題的嚴峻性,社會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但是為什麼悲劇還是不時發生?大多農村的孩子和父母不能呆在一起, 中國1.2億農民常年於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千萬留守兒童。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繫,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並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繫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繫。中青年為什麼選擇背井離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