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資源的既得利益者
如今,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等國已同西方國家合作,從油氣開發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越南依靠白虎油田等,已經成功從原油淨進口國變為淨出口國。
南沙海域被周邊國家各自劃分了彼此重叠的招標區,不斷擴大勘探範圍,且大部分區域在中國傳統海疆線即“9段線”之內。
在上述五國中,越南與中國在南海的權益爭奪也最為激烈。越南1977年公布的其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進入中國傳統海疆線內達100多萬平方公里。
目前,越南已經在南海劃定185個區塊,很大一部分區塊屬於中國的西沙、南沙海域。憑借這些招標區塊,越南與50多個外國石油公司簽訂了石油勘探和開發合同。“越南在南海開採的油氣資源產值,保守說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9%以上,也有數據說占30%。”上述海監官員說。
截至2008年,越南已從南沙共開採了逾1億噸石油、1.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獲利250多億美元。越南也因此成為南海爭端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馬來西亞近年來也劃出多個深海油氣區塊進行招標,是在南海開採油氣資源最多的國家。數據顯示,其在南海石油年產量超過3000萬噸,天然氣近1.5億立方米。“馬來西亞在南海開採的石油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以上,擁有油氣鑽井最多。”上述海監官員對記者說。而且,馬來西亞出口石油的70%來自於中國南海傳統海疆線內。
菲律賓是在南海“動手”最早的國家,1946年便盯上南沙群島。普遍認為,菲律賓就是為了石油才顯得如此迫不及待。因為,在南海周邊國家中,菲律賓面臨的能源供應問題最為嚴重,其石油總需求量的95%依靠進口。1976年,菲律賓開始對外進行南海油氣勘探開發招標。據上述海監官員介紹,目前,菲律賓在南海開採的油氣,可以滿足國內40%的使用。
文萊宣稱的專屬經濟區,與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專屬經濟區要求均有重叠,屢有爭端,但文萊也從未放鬆在南海的油氣開發。該國僅與殼牌公司合資建設的海上石油平台就超過240座。得益於近海石油的生產,文萊人均GDP位列全球第五位。
印度尼西亞的油氣生產也有20%來自南海海域,其開發的納土納氣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氣田之一。據報道,從1990年起,納土納群島每年可生產大約800萬噸液化天然氣。從2001年開始,印度尼西亞已經通過海下400英里管線將納土納島生產的天然氣運輸到新加坡。
“相比之下,中國對南海油氣資源的開發進展緩慢,甚至在南沙群島沒有一口中國油井,沒有開採一滴石油。”上述海監官員對記者說,這是由於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沒有技術能力開採,有了技術之後,中國考慮到嚴峻的國際形勢,採取了克制的態度。周邊各國在南海開採資源的背後,實質是通過開發控制海域,“中國海洋權益形勢面臨四個問題:海域被瓜分,島礁被侵占,資源被掠奪,安全受威脅。”
業內人士認為,在中國海域油氣總資源中,南海中南部油氣當量地質資源量占53%,可采資源量占66%,若被他國掠奪,中國海域將失去約2/3的可采油氣資源。
外國公司搶“泊位”
實際上,中國南海周邊的五國,都是通過利用外資方式對南海油氣資源進行開發的。世界權威能源咨詢機構HIS公司2002年的數據便顯示,上述國家對外售出的合同區塊共143個,區塊總面積達26萬平方公里,共發現約240個油氣田,已探明石油可采量14.7億噸,天然氣4.1萬億立方米。
在南海海域,不僅可以看到上述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還可以看到發達國家幾乎所有的石油跨國公司,比如英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道達爾公司、埃尼石油公司、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日本帝國石油公司、三菱石油公司等。
“這體現了南海問題的複雜性。發達國家石油公司介入南海,形成了利益捆綁。”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征庚聖說。投資南海,被認為給發達國家介入南海爭端提供了跳板。
比如,日本的一家企業擁有越南東方油田64.5%的股權。日本前外相岡田克就曾公開表示,“日本對南海問題不能毫不關心。”
除了日、美、俄等傳統在南海活動的國家,印度也試圖加入,在南海建立自己的“泊位”。一個發人深省的外交事件是,2011年10月11日,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和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分別出訪中國和印度。中越兩國簽署了一份“妥善解決中越海上問題”的協議。然而就在一天後,越南就和印度簽署了兩國海上油氣開發的相關協議。
這種外交安排頗費心思。印度為何不顧中國反對,執意捲入南海爭端?
在軍事專家張召忠看來,首先因為印度缺石油;其次,越南也是印度東進戰略中的一個支點。“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遊戲。”張召忠說,印度跟越南簽協議,繞開中國,無視中國與越南在南海的爭端,如果這個遊戲成功了,有可能會成為一種模式引入到南海,別的國家可能也會跟進。
事實上,5月12日,印度多家媒體報道稱,由於“技術原因”,印度國有石油公司已決定退出和越南在遭中國反對的南海128號油氣區塊的合作勘探。印度媒體對此表現出非常遺憾,印度報業托拉斯聲稱,這將影響到印度在這一地區的戰略存在,“新德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