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研究水平總體不高,研究力量較為分散,針對長城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特點、保護維修、展示、監測和管理方面的具有重大影響並為國際遺產保護界廣泛認同的學術成果不多。
調查結果顯示,受長期以來的地震、洪災、風雨侵蝕等自然因素和上述人為因素的影響,我國長城遺址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以明長城為例,人工牆體只有8.2%保存狀況較好,而74.1%的保存狀況較差或者差,甚至只剩下地下基礎部分。有大量長城遺址存在坍塌、傾斜等重大險情,搶救保護這些有代表性的長城遺址已刻不容緩。
西北大學教授段清波參與了長城的資源調查,他認為,如此大體量、分布廣的長城,僅僅依靠現有的文物工作者和少量的志願者來保護是不可能的,而長城保護條例對於法人違法的懲罰成本過低,只有50萬元,也導致違法現象屢禁不止。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表示,各級政府在“十二五”期間要依法落實《文物保護法》和《長城保護條例》確定的長城“屬地管理”原則,進一步明確每一處長城遺產的保護管理責任。進一步加強長城“四有”基礎工作和長城保護隊伍的能力建設,建立較為完善的長城保護管理體系;編制完成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實施重點段落的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全面排除重大險情,基本解決長城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按照險情的輕重緩急程度,組織技術力量分批開展長城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人民日報北京6月5日電/記者 楊雪梅)
保護奇跡,先要杜絕破壞
6月5日,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成果公布了,歷經千年風霜雨雪,“萬里長城”終於有了自己的真實長度。
現場,主辦方播放了一段關於剛剛去世的“萬里長城第一人”羅哲文老人的紀錄片。長城太長了,羅老在長達60年的長城行走中,都未能走遍。他曾無數次呼籲摸清長城的家底和保護狀況,生前沒有看到數據的公布顯然是一個遺憾。
但令人欣慰的是,仍然有無數人像羅老一樣守望著長城。梅景田,一位從事長城保護工作30餘年的普通農民,從小生長在長城腳下的石峽村,30年來,他每周都會在那條20多公里長的山路上踏查古長城,阻止了無數次私刻亂畫、亂扔垃圾、私搭亂建的行為;還經常走村串巷收集各種長城文物,相繼捐到縣文物部門和長城博物館等單位,為長城文化留下了一批寶貴財富。
但長城,到底應怎樣保護?由誰來保護?顯然不能總停留在依靠少數人努力的層面上。雖然從古至今,與長城有關的詩詞汗牛充棟,但對於長城的研究還極其有限,它的價值定位依然模糊,它的保護狀況更是不容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