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著名的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慕田峪、玉門關,大多數長城只是伴隨著斷壁殘垣和大漠孤煙,無名地沉默著。它們並不具備旅遊開發的潛力,也不能為當地帶來直觀的經濟效益。它們的實際功用早就喪失了,但能有幾人從長城的每一層夯土、每一磚每一瓦里,看出隱含著的歷史訊息?近些年來,群眾由於缺乏知識和意識而破壞長城的情況已不多見了,但另一種更為嚴重的破壞卻時有發生,即法人違法。長城大多分布在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這也是許多長城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但落後地方想發展的熱情也是空前高漲的,灰頭土臉的長城自然很容易成為公路鐵路建設的犧牲品。
在保護和開發上,所有的文物工作者的內心都很矛盾。當初,都曾是堅定的反對開發派。後來,殘酷的現實使大家意識到沒有開發和利用,地方政府就沒有保護的積極性,於是大家都成了博弈派,主張有條件地利用,科學有序地開發。但顯然,度的把握不是專家學者說了算,稍不留神,利用就成了更大的破壞,於是大家又再次回歸消極的審慎。
跨越15個省區市;長達21196.18千米;相關長城遺產43721處——這樣一組數據意味著,目前全國僅僅7萬名的文物工作者,都來保護一處處長城遺產,也依然捉襟見肘。古人有能力修築如此規模的建築,是奇跡;今人若能保護好古人創造的奇跡,也應算是創造了新奇跡。
顯然,長城的保護並不是哪個人、哪個部門可以獨力做好的,我們需要機制的創新,需要全民保護意識的覺醒,需要更完備的有約束力的保護條例和保護規劃。
因為,杜絕破壞,顯然是最省力的保護。(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