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為何朝野政黨無法實現真正合作?
儘管島內民眾希望朝野政黨進行溝通對話的聲音日漸增強,但從目前民進黨對待朝野會談的消極態度以及朝野各政黨,尤其是國民黨、民進黨兩大黨之間在理念、利益、社會基礎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看,他們不可能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溝通,即使舉行,也會是做秀而已。具體言之:
一是相異的意識形態是朝野對話的原生阻力。在政黨政治體制下,意識形態的差異往往成為各政黨激烈爭鬥的根源。以目前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意識形態差異狀況看,其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國家認同”等問題上的差異。在政治定位上,國民黨明確堅持“中華民國憲法”,民進黨卻頑固死守“台獨”立場;在兩岸交流上,國民黨堅持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基礎上與大陸加強經貿、文化、社會等方面的聯繫,但民進黨卻主張對兩岸交流進行嚴格限制,即便不得不開展兩岸交流與合作,也要建立在“一邊一國”的基礎上。這些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導致國、民兩黨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在某些兩岸開放政策上出現嚴重分歧。馬英九上台後,為落實2005年“胡連會”上達成的共同政治基礎及五項共同願景,採取了“開放的兩岸政策”,但民進黨卻基於其一貫的“台獨”立場“逢中必反”,即使島內民眾高度支持的ECFA、“三通”、“陸生赴台”等議題,民進黨也極力與國民黨唱反調,刻意渲染兩岸交流合作對台的威脅。由此來看,島內朝野政黨間不同的價值體系、政策主張、理念學說,尤其是在“國家認同”上的巨大差異,將成為朝野政黨對話合作的根本阻力。未來一旦涉及兩岸關係議題,雖不排除同屬藍營的親民黨與國民黨實現合作,但民進黨、台聯黨等綠營政黨一定會借機炒作藍綠對立,阻撓朝野對話的進行。
二是激烈的權力競爭格局是朝野對話的現實障礙。在資本主義政黨制度中,政黨關係基本上都是競爭性的。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關係同樣屬競爭型政黨關係。其表現便是在島內激烈的政權爭奪中,大多數時候處於“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零和競爭”狀態,因此儘管他們能在某種特定情況下,針對某些特定議題展開一定程度協商討論,達成部分一致意見,但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相互拆台,互看笑話”,以達到自身追求最大政治利益的同時阻止政治對手獲取更多政治利益的政治目的,很難真正落實“協商式民主”精神。如在當前馬英九受困的“美牛”進口、“油電雙漲”、“複征證所稅”等議題上,民進黨雖然內心不一定反對馬當局的改革政策,但基於自身利益,不僅不會希望馬英九從容應對,反而會“添油加醋、煽風點火”地渲染馬當局面臨的危機,並加大對馬當局應對政策的批評與指責力度。在此情況下,民進黨對國民黨所提朝野對話議題故意拉高姿態,把一些朝野爭論未決的政治議題當成跟馬英九見面的先決條件,以讓馬英九繼續受困於民怨,也就在外界意料當中。從政黨競爭角度看,儘管朝野政黨協商合作有民意的不斷敦促,但事實上,“逢馬必反”的民進黨根本上是希望馬英九執政出問題,以趁機撈取政治利益。同樣的,親民黨、台聯黨等小黨也會借馬當局陷入困境之機,以壯大自身實力,避免被“泡沫化”。因此,島內政黨基於目前的“零和競爭”狀態,很難形塑出“既競爭又合作”的雙贏或多贏的政黨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