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淺談尊重兩岸和平發展中的台灣民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12 00:22:20  


毫無疑問,和平發展已是台灣民意主流。
  中評社╱題:淺談尊重兩岸和平發展中的台灣民意 作者:仇長根(香港),香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榮譽顧問

  從台灣看,兩岸和平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是台灣主流民意,為政者理應多把人民心裏裝的事,多把人民期盼的事解決好,才能站穩“腳跟”,坐穩“位子”。“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是當前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障礙,長此以往,將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平與發展,相輔相成,不能割裂,和平與發展都是台灣主流民意。以人為本,人民為大,民意不可違。

  和平發展已是台灣主流民意的選擇

  歷史上兩岸隔絕38年之久,親人不能相見團圓,經濟不能交往合作,文化不能溝通交流。歷史的傷痛,無情與殘酷,給兩岸關係留下深深的烙印。但為政者在處理兩岸關係時,是否還記得歷史的傷痛呢?是否應該把最重要的民意裝在心裏面呢?

  中國有句古話:“樹高千尺,葉落歸根”。前不久鳳凰衛視報導,一位身居台灣60多年名字叫高秉涵的山東籍老兵,從1992年至今,將57個裝著在台灣過世老兵的骨灰罎子,背回大陸山東老家。太沉重了,每次只能背4罐。80多歲老人,一生唯一的希望,就是帶“戰友”回家。看到這個新聞,不禁讓人心酸、流淚。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真實的“葉落歸根”的故事。過去,兩岸親情分離、妻離子散,乃至葉落不能歸根。然而遺憾的是,今天可能還有成百上千個這樣的真實故事。林毅夫太太陳雲英女士夢想有一天陪丈夫返台祭祖。她說“也許等他們活到一百歲時就有希望了”。聽了這番話,不禁讓我們的心情很難過、很沉重,難道林太太的夢想,真的要等活到百歲後才能實現嗎?過去骨肉分離,是錯綜複雜的歷史因素所造成,難道今天還要堅持人為的設置障礙嗎?

  台灣主流民意期待兩岸和平發展已經幾十年了。自從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以及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台方針以後,中國國民黨隨之調整“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國共兩黨順應主流民意、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推進兩岸和平發展。歷經30多年,台灣民意越來越加持認同並正確選擇要走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並在各個領域為兩岸和平發展付出艱辛的努力。與此同時,也逐步認清消除兩岸緊張對峙及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性;逐步認清兩岸和平發展帶來的紅利最實惠、最可貴;逐步認清主張推行“台獨”沒有希望、沒有出路。事實證明,台灣主流民意裏面深刻的內涵及所急切的希望是:歷史的悲劇和傷痛,人民不會忘記,更不能重演;“台獨”危害兩岸和平,人民不會認同,更不能接受;台海穩定,和平發展,交往合作,安居樂業,才是人民的最大公約數。因此,當今為政者如果仍然人為的設置障礙,絕不是聰明之舉,要多把人民心裏裝的事,多把人民期盼的事解決好,才能站穩“腳跟”,坐穩“位子”。

  當前台灣民意希望“維持現狀”的主要因素

  台灣主流民意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同時絕大多數民意又主張“維持現狀”,即“不統、不獨”,這是為甚麼?筆者認為,“不獨”比較好理解,因為“台獨”等於戰爭,兵戎相見,同胞相殘,台灣民眾不支持,兩岸人民不希望,曆中的教訓已夠慘痛了。絕大多數台灣民眾,包括朝野政客都心知肚明,“台獨”只能當口號喊喊而已,要想實現,非常困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那麼如何理解“不統”?原因就比較複雜。依筆者分析:

  一是歷史因素。歷史上荷蘭侵佔台灣,殖民統治38年;日本侵佔台灣,殖民統治50年;1945年至今60多年,兩岸尚未一統。單單這三個歷史階段,兩岸分離時間就長達150年。雖然兩岸開放人員往來,已有數百萬台灣同胞到過大陸,但仍有三分之二台灣民眾對大陸存有疏離感。百年分離,百年滄桑,怎麼可能在一夕之間彌合。

  二是制度因素。大陸和台灣實行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已有60多年,社會、文化價值觀,以及信仰、理念和思維方式等,伴隨著60年的光陰產生了比較大的差異,而且這種差異是思想性的,埋藏在民眾的心靈深處,要台灣民眾認識、接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還需要時間和艱巨努力。

  三是經濟因素。無可置疑,大陸改革開放30多年,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球第二位,且潛力巨大,國際地位,舉足輕重,兩岸不可同日而語。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也肯定、贊許大陸的進步和成就。但台灣民眾也自認為,兩岸人均所得仍有一定差距。大陸13億人口,台灣2300萬人,當然不可相提並論。但不論這個看法正確與否,大陸還在發展和努力改善、縮小之中。

  四是政策因素。國民黨堅持所謂“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有學者評論認為,這既是馬英九的近期戰略目標,也是主要策略手段。筆者對“三不”政策真正的意圖暫且不作評論,按一般人的看法是,“三不”政策就是想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守住“中華民國”,維持“和而不統”的現狀。

  上述前三個因素,造成台灣絕大多數民意主張“維持現狀”,尚可以理解。化解錯綜複雜的兩岸政治分歧,最終實現國家統一大業,確實需要時間,逐步加以解決。但是,第四個因素就值得探討。有學者認為,“三不”政策中的“不統”,是台灣選舉的需要,是藍營用以應對綠營誣陷其“賣台”;“不獨”,是告知大陸,希望穩住兩岸和平局面;“不武”,是告訴台灣民眾,不必擔心大陸動武。同時,“三不”政策也是想告白美國,要美放心,不會讓“台獨”拖美下水,不必擔心台灣與大陸走得太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