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清華今年在京總擴招達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擴招達33.6%。對此,北大清華回應:擴招沒有地域之分,增招源於生源質量,之所以北京擴招明顯是因為其生源質量好。
北大清華的回應看似無懈可擊,但筆者覺得有必要多問一句:生源質量好壞的判斷標準又是什麼呢?如果我們判斷生源質量的標準是公正、平等的,那麼對於屬地擴招我們無從非議。但如果判斷的標準本身就是偏頗的,是帶有為屬地考慮,甚至有對號入座色彩的,那麼這種擴張則仍然是不公平的。
不得不說,長期以來我們總能聽到一種刺耳的聲音:城市學生素質比農村的高,大城市學生素質比小城市的高,富人家學生素質比窮人家的高。因為他們社交能力好、計算機水平相對較高、有愛好有特長,相信北大清華也是藉此判斷生源質量標準的。
但果真如此嗎?我們看到,貧窮的學生家庭沒有財力支撐去學什麼特長和購買計算機,更多的家務勞動時間也剝奪了他們社交和擴展,甚至很多落後地區根本就沒有特長教學,更沒有相關比賽。即便是將不好考察的創新能力作為標準也是一樣,什麼世面都沒見過怎麼創新?你有焉知其將來不能創新,創新能力培養不出來?可以說,拿這些東西來作為一個學生質量的體現,這種素質的判斷標準本身就是富人的素質標準,對其他地區是種極大的不公。
所以,既然北大清華提起了看生源質量招生,那麼不妨把對生源質量的判斷標準制定交給別的省份來一起做。否則,會彈鋼琴是素質、會用電腦是素質、會打籃球是素質、善於交際有管理能力當過學生幹部也是素質。但會種地該不該算作一種素質?能認得五穀知道作物成長規律該不該算作一種素質?會養豬放羊又算不算一種高級素質?清華北大認為,彈鋼琴比種莊稼高貴,交往能力比生存能力重要,筆者偏偏認為養魚比釣魚更高級,求生比求富更體現素質。這又如何協調?(時間:8月1日 來源:中國經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