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6日電/中國駐加爾各答前總領事毛四維今天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撰文,探討印度為何難以成為奧運大國的問題。
文章指出,對於民族自尊心極強的印度人來說,這是個相當敏感的話題。但活躍的印度媒體每隔四年就會對此議論一番,而且中國是必然提及的參照體。
對於專門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學者來說,這是個很有意義的研究課題。一個國家的“奧運表現”內涵非常豐富,涉及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而印度和中國這兩個發展中大國就是一對最典型、最具有比較意義的研究對象。
對於中國人來說,探究這個問題也是一個拓展視野的機會。嘗試換位思考,中國人或許對自己的“金牌之路”和“舉國體制”能增加一點新的認識。
印度早在1900年就參加了在巴黎舉辦的第二屆現代奧運會,在奧運會歷史上是第一個亞洲參賽國。早年,印度男子曲棍球隊所向披靡,在1928至1980年的12屆奧運會中,在這個單項上拿了11塊獎牌,八金二銅一銀。但是,以後印度隊一蹶不振,而在其他項目領域又鮮有所長,結果,從1984年到2004年的二十年間,在六屆奧運會中,印度總共僅獲一銀二銅三塊獎牌,其中有三屆獎牌數為零。由此,印度與奧運漸行漸遠。直到最近兩屆,情況才略有改觀。
毋庸諱言,印度的奧運表現,與其作為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是很不相稱的。其實,印度的綜合實力不可小覷:它發展起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部分產業、尤其是信息技術等擁有優勢,再加天上有衛星,地下有核武。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GDP)排名中,印度穩居第11位;但在奧運會獎牌榜上,印度近期表現最好的一次才是第50名。這是為什麼?印度人自己在問,關心印度的外國人也在問。
|